近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新鲜出炉,作为我国首个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指导农业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农村工作干什么、怎么干,重点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以及如何一步步实现,路线图、施工图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最近几天,特朗普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在逆全球化潮流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事也许不是孤例。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博弈异常复杂。美国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全球农业进出口贸易造成负面影响。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在这样的动荡变局中,更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认为,规划的出台恰逢其时,以稳扎稳打的战略布局,为稳定大后方明晰了前进方向: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而从国内来看,当前,我们正沿着党的二十大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稳步迈进,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这条道路上,农业农村依然是最大短板。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规划分别明确了2027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上,农业强国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可以说,就是为了追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脚步,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细看规划,8200多字的文件总共分为9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总体要求,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保障措施,中间用7个部分分别从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农业科技、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对外合作、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7个方面细化了具体任务要求,其中前五个方面聚焦农业现代化,后两个方面聚焦农村现代化,体现了“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先看农业现代化的具体任务。首先是粮食安全,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耕地保护、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都是任务清单上必不可少的,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基于问题导向和现实紧迫性给出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比如,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提出,既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又要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具体怎么补偿粮食主产区,文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机制——完善产粮大县奖补制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省级统筹的土地出让收入可按规定用于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提升等,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什么意思,就是要以真金白银来补偿粮食主产区,切实解决长期以来产粮大县往往是财政穷县的困境,进一步调动各地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当然,每一项任务都不是独立的,各自都彼此联系、互为基础,共同支撑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这个目标。比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中提出的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关键还在于农业科技装备的创新应用。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也非常关键,这是从生产关系调整的角度理顺机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一环。去年曾报道河北一位七旬老太,自己一个人也能种好自家的几亩地,核心就在于借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力量,把生产的各个环节托管给专业的服务组织去做,自己全程不用动手,还能引入先进农机、落地先进农业技术,实现增产增效。
一产要稳基础,向二三产延伸是必然趋势。文件将“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单列一项任务,提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目标是“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注意到,如今很多村子,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在农业稳固的基础上,深挖本地特色资源,一产接二连三,乘着乡村文旅热潮,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成为城市的“诗与远方”,不仅富裕了农民,也激活了整个乡村。
再来看农村现代化。目标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值得注意的是,要求是“高质量推进”。怎么理解高质量?一方面,经过多年乡村建设的积累,乡村的整体面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正在向从有到好升级的过程中,“高质量”要求接下来在原有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水平要更进一步,继续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尤其是聚焦城乡一体化布局,从县域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率先突破。另一方面,高质量也意味着不仅要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也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比如近年来火出圈的“村BA”“村超”“村歌”“村晚”等“村字头”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的精气神更足了,这也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的生动注脚。还有深植于乡村的丰富多彩的非遗一次次占据“C位”,甚至扬名海外,如李子柒带火的大漆、蜀锦等,彰显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横越千年的生命力,也让城乡对比视野下的乡村被重新发现,坚定了乡村文化自信。
目标任务明确,保障也要给力。在保障措施方面,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首要前提。此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支撑等也必不可少。着眼于我国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实际,规划还特别提出要分类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也就意味着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道路已明,步伐坚定。距离文件提出的“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只有两年时间,如期实现目标,还需要我们下大力气、上下齐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向前,需要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拆解任务清单,建章立制、改革创新,加快行动起来。期待我们在奔向农业强国的道路上,以规划为引领,稳扎稳打,奋斗不怠,勇往直前。
【版权声明】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长虹卧波”。
监制:倪杨金子 编辑:李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