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废旧手机回收,必须设置“安全模式”
舒爱民
据4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记者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中国资环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顺利完成试运行,开始面向省会城市开通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服务。根据行业数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手机闲置总量或将达到60亿部。电子电器中含有金、银等贵金属,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但废旧手机因其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特殊性,在循环利用中必须特殊处理。
当“抽屉手机”成为闲置手机资源的代名词,当每吨废旧手机能提炼出数量可观的贵金属时,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被忽视的“矿产”。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近日推出的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模式,不仅为闲置手机提供了安全出口,更揭示了破解废旧手机回收难题的关键:唯有构建全链条的安全体系,才能兼顾资源价值与数据安全,推动循环经济行稳致远。
数据显示,我国废旧手机存量超20亿部,但仅有5%进入正规回收渠道。消费者不愿将手机“交出去”的深层焦虑,源于数据泄露的切实风险。即便多次格式化,通过技术手段仍可能恢复数据,而街边小贩的暴力拆解、二手平台的暗箱操作,更让隐私保护成为困扰人们的心结。这使得大量废旧手机沦为“沉睡资源”,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带来电池老化、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隐患。
新闻中提及的安全回收处置项目,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将安全理念贯穿回收全流程,用户通过“芯碎无忧”小程序下单后,可选择保密邮寄或上门销毁服务。这种“物理粉碎+化学处理”的组合拳,不仅确保数据彻底销毁,还能提升资源利用率。
推广这类废旧手机回收的安全模式,十分必要。一方面,应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手机厂商建立回收体系,健全回收企业资质认定标准,杜绝“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需加强数据清除技术的研发,从根源上消除信息残留风险。
当手机回收从“游击战”转向“阵地战”,折射出循环经济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在“双碳”目标与资源安全的双重压力下,废旧手机回收的安全模式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唯有将安全基因植入回收体系的每个细胞,才能让“沉睡的矿山”真正变成绿色宝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