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国会民主党众议员艾尔•格林宣布将在30天内推动对特朗普的弹劾程序,指控其滥用关税权损害国家利益。然而,这一动议迅速引发两党激烈博弈。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全美1300场抗议活动爆发、54%选民明确反对加征关税,但弹劾案在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仍面临巨大阻力。这场政治角力背后,折射出美国社会对“强人政治”的矛盾态度——民众既不满经济受损,又担忧弹劾加剧国家分裂。
转载网络
反对弹劾的核心逻辑:经济动荡比政治清算更危险
1. 共和党内部“维稳派”占据上风
尽管部分共和党议员对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持批评态度(约30%共和党选民不认同其关税手段),但党内主流声音认为,弹劾将导致政策连续性中断,加剧市场恐慌。数据显示,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后,美股两日蒸发6.6万亿美元,硅谷巨头马斯克等人资产缩水超千亿。若此时启动弹劾程序,可能引发新一轮资本外逃,威胁经济复苏。
转载网络
2. “州权博弈”替代弹劾成主流策略
以加州州长纽森为代表的民主党地方势力,选择以扩建对外贸易区、联合纽约州等盟友对抗联邦关税权,而非支持弹劾。这种策略既规避了直接挑战特朗普的宪法风险,又能通过具体政策对冲关税冲击。例如,加州计划利用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遗留的对外贸易区制度,豁免区内商品关税,维持与中国等贸易伙伴的合作。共和党参议员格拉斯利与民主党参议员坎特威尔联合推动的“国会收回关税权”法案,也被视为更务实的制衡手段。
转载网络
3. 选民情绪分化:经济痛感未触达弹劾阈值
民调显示,58%美国人认为关税损害经济,但仅26%认为当前经济状况“糟糕”,42%仍支持国家发展方向。这种矛盾心态削弱了弹劾的民意基础。中西部农民虽因对华关税导致出口受阻,但更关注政府能否提供补贴而非政治斗争;硅谷资本虽损失惨重,却更倾向游说政策调整而非颠覆现有权力结构。
转载网络
历史镜鉴:弹劾的政治代价与经济成本
从克林顿到特朗普的首次弹劾案,美国社会已深刻认识到:弹劾程序本质是政治工具,而非司法正义的实现途径。当前,美国正面临供应链重构、通胀高企、债务危机等多重挑战,弹劾引发的权力真空可能导致政策瘫痪。例如,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企业为关税多支付超500亿美元成本,若此时政府更迭,企业恐失去现有补偿机制。
转载网络
未来走向:博弈焦点从弹劾转向中期选举
反对弹劾的力量正将战场转向2026年中期选举。共和党策略师透露,党内计划以“经济安全优先”为口号,强调特朗普关税政策“保护本土制造业”的象征意义,淡化其实际负面影响。而民主党则试图通过州级立法、司法诉讼等分散化手段削弱特朗普权威,例如加州联合13个州起诉联邦政府“违宪征收关税”。
转载网络
结语(深层分析):弹劾特朗普的呼声本质是美国政治极化与全球化矛盾的交汇点。反对者并非认同其政策,而是清醒认识到:在制造业空心化、社会撕裂加剧的当下,推翻特朗普可能引发更剧烈的系统性风险。正如《华尔街日报》评论所言:“当一艘巨轮在风暴中颠簸时,更换船长比修补漏洞更危险。”
(注:本文综合国会动态、民调数据及地方政策,结合关税战经济影响分析,揭示反对弹劾的多维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