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去过KTV了?

你大概想不到,如今的KTV能魔幻成什么样子……

当所有人以为KTV是年轻人的专利时,一群银发族却在午夜包厢里high个不停。

北上广深凌晨两点的KTV包厢里,30%的客人竟在埋头写代码。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钱柜、好乐迪等量贩式KTV的兴起,这一新兴娱乐方式迅速风靡全国。

在那个娱乐方式相对匮乏的年代,KTV成为了年轻人聚会休闲的首选之地。

当时的KTV还有个时髦的名字,叫做卡拉OK,是无数八零九零后们共同的青春回忆,过生日聚会的时候,能去KTV,那可是相当有面子的事情。



1995年至2015年这段时期,KTV的黄金二十年与华语流行音乐的鼎盛期完美重叠,商家抓住这个机遇,量版式KTV开始崛起,彻底平民化这一娱乐方式。

然而,随着线上娱乐方式的兴起,成为几代人共同回忆的KTV,却跌下了神坛。

2015年,全国KTV门店数量达到12万家的顶峰后,便开始急转直下。2016年KTV门店数量骤降60%,引发了无数人的唏嘘与感慨。

KTV不得不靠低价换取销售额,在短时间内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不过,好景不长。

KTV就这么被时代抛弃了吗?

答案是,没有。

他们看到年轻人的新需求,纷纷开始寻求转型。



从美食城到自习室,从电影院到桌游室,甚至还有排练房,你能想到的休闲娱乐方式,在新型KTV里几乎都能找到。

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也让他们重新爱上了KTV。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去KTV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唱歌。

他们更看重的是KTV所提供的社交空间和放松氛围。

KTV的沉浸式欢唱、灯光氛围和自由表达的环境,成为“情绪解压阀”。



在KTV里,你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美食、畅谈人生;也可以独自一人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自由。

如今的KTV,更是成为年轻人的“快乐星球”。

餐饮融合:边涮火锅边唱歌、包厢内提供自助餐,美食与娱乐的结合吸引了“吃货”群体。



游戏化场景:剧本杀、狼人杀等桌游与KTV结合,用户既能唱歌又需推理互动,如某品牌推出悬疑主题包厢,用特定歌曲解锁剧情线索。

学习与休闲:学生党将KTV变为临时自习室,低廉的包间费和餐饮服务成为“性价比之王”。



如今,部分KTV还引入火锅、烧烤等餐饮服务,如凑凑火锅的“火锅+KTV”模式,包厢需提前一周预订;还有商家将大屏用于电影投屏或电竞直播,拓展娱乐场景。

某高校学生感叹“包厢里能学习、聚餐,还能玩狼人杀,人均几十元就能待一下午。”“边吃边唱,生日聚会氛围拉满,人均100元性价比超高!”

这种高性价比的“空间租赁”模式,让KTV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如果你以为KTV是年轻人的专属,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中年人也很喜欢那里,不过不是为了唱歌,而是为了工作。

码代码、改PPT,一边听着隔壁包房的歌声,一边工作,好像也快乐不少。

老年人也爱上了KTV,没想到吧。

据某本地生活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60岁至70岁年龄段KTV用户数同比大幅增长29.6%,订单量也同比大幅增长了24.1%。

为了迎合这一趋势,某KTV还特意设计了“怀旧专区”,复古转盘电话、胶片投影仪这些老物件,让老人们找到了当年的感觉。

总的来说,老年人去KTV,才从来不会在乎歌唱得好不好听,而是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的热闹和欢乐。



当银发族在怀旧专区重温青春,Z世代在电竞包厢鏖战游戏,中年人在商务洽谈区推杯换盏。

它不再是某个年领段的专属领地,而是变成了所有人都可以找到自我的场所。

相信,未来,主动拥抱黑科技,尝试AI和全系投影这类技术,让以往只能扯着嗓子唱歌的KTV多了些别样趣味,起码有了打卡属性。

正如网友所言:“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唱得多好,而是和谁一起创造回忆。”

(亦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