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肖央是大银幕的常客。

一连8部电影上映,除了《解密》是客串,《志愿军2》是配角,其余6部全是一番男主,可影片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阳光照耀青春里》6.8,《误杀3》6.2,《浴火之路》6.2,《出入平安》6.1,《祝你幸福》6.4,《扫黑·绝不放弃》6.0。

票房则是《阳光照耀青春里》459万,《误杀3》9.33亿,《浴火之路》4.61亿,《出入平安》2113万,《祝你幸福》6008万,《扫黑·绝不放弃》1.92亿。

其他都在及格线附近徘徊,《阳光照耀青春里》评分最高,票房最低,一方面肖央的频繁刷脸产生了审美疲劳,口碑公信力下跌,另一方面是该片拍的太四不像,文艺不文艺,商业不商业。



《阳光照耀青春里》的立意是好的,聚焦精神健康与职场压力,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魔幻现实风格也足够吸睛。

如肖央在精神康复院不上班后精神变好了,班味没了,明讽抄袭,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批判社会监管失职,资本肆意妄为。



但导演并没有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以他人停滞不前的方式指桑骂槐。

在青春里精神康复院,他们(病人)的人生因为某些原因停在了某一阶段,一直难以向前看。

何立为因母亲离开,独立开发的社交游戏被侵占精神混乱,李大宇因高考精神分裂,总以为自己在高三。

春春向往自由,可她的方式是自我伤害,朱朱因酒驾导致女儿身亡,过去的阴影让不敢面对,躲在青春里不敢死也不敢活。

其他人或因接受不了双亲离世而逃避,或因疼爱的家人不在而精神状态不佳,总之主动或被动进入青春里的都有。



他们想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可他们被他人与社会诬陷为疯了。

家园软件公司与何立为的家人认为何立为精神有问题就把他关进了青春里,陈明昊饰演的红主任20年前曾咬人过往被揪出来,20年后又被关进了青春里。



他们的行为与正常人无异,但众人说他们有问题,他们就必须不正常,个人被集体抹杀,思想被偏见压制,正常人被杀生。

自己的人生被别人指手画脚,自己却不能证明自己是自己,自愿成了被迫,所以他们被关进了牢笼,被贴上了伴随一生的标签。

他们想飞越疯人院,人生重来一次,可社会就是个巨大的疯人院,病态的世界本就容不下正常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怎么飞也飞不出去。



这样的现实是沥青马路,想在上面踩一个脚印,比登天还难,但世界破破烂烂,总有人在缝缝补补。

何立为在青春里搅动风云,掀起一阵狂欢,让春春不再自残,大宇不再规训,方宁不再逃避,带着他们打装备赚钱。

与他们一起守护青春里,跟他们一起坚持上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到精神卫生法的实施,让自己的不一样不再轻易被定义成他人口中的样子。



然而本可成为低配版《飞越疯人院》,导演却在落地时摔了个踉跄,左右不稳,不伦不类。

叙事太平淡,太混乱,时而男主被逼疯,时而打官司维权,一会谈恋爱,一会配合治病,结尾又强行与精神卫生法关联。

如果没有耐心肯定会看的一头雾水,不明白导演的乱七八糟到底要表达什么,压榨、版权、关爱、体制、法律?好像什么都说了但仍然不知所云。



角色更是统统沦为符号,只有浅显的解构,自恋的文艺,自以为是的幽默。

春夏被当作男主的花瓶挂件,蒋奇明身上对于教育体制的不适应没有深挖,仅是发挥搞笑属性的工具,王迅负责推动剧情,需要时上下线,其他配角一律夸张化、奇观化,看不出半点想要挖掘的意思。



导演喜欢的是对边缘群体的猎奇,满足自己小布尔乔亚的臆想。

自诩发声,实则夸夸其谈,致使故事索然无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鲁迅口中的空头艺术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