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运期间,广州南站的红棉老兵志愿者用一抹“志愿红”温暖了千万旅客的回家路,而千里之外的浙江,另一群退役军人正通过手机屏幕上的一个二维码,体验着数字化时代的特殊尊崇——这就是浙江首创的“老兵码”。从2022年嘉兴秀洲区首次试水商家折扣,到义乌、临海、常山等地相继推出公交免费政策,再到如今全省覆盖的“一码通办”智能服务,这张无形的“数字优待证”正在颠覆传统拥军模式,也在技术伦理与政务服务的天平上投下一枚分量十足的问号。
站在杭州某三甲医院的自助挂号机前,退役军人王建军第一次感受到“老兵码”的魔力。他打开“浙里办”APP调出二维码,系统自动识别身份后,优先挂号通道随即开启。这背后是12个政府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人社部门的服役记录、医保局的健康档案、文旅局的景区权限,甚至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都被整合进这个小小的二维码中[citation:素材]。而在三年前,他要办理伤残军人抚恤金年审,还得带着厚厚一沓材料跑三个办事窗口。如今,全省退役军人事务办理效率提升65%、窗口排队时间减少80%的数据[citation:素材],恰是数字政府改革给退役军人群体最直观的获得感。
但技术的跃进从不乏争议。当“老兵码”在义乌实现“亮码免费乘公交”时,7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德生却对着智能手机发愁。尽管社区志愿者帮他完成了“浙里老兵”应用的注册,但复杂的操作界面仍让他望而却步。这种“数字鸿沟”在老年退役军人群体中尤为显著——他们曾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如今却可能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成为“掉队者”。这让人不禁思考:当政务服务追求“一键通达”的极致效率时,是否也该为那些不擅长与屏幕打交道的英雄们保留一扇看得见、摸得着的窗口?
更深层的矛盾藏在数据共享的隐秘角落。金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近期投入79.85万元升级“老兵智享”系统,目标直指更精准的服务推送。但当退役军人的服役信息、健康数据、消费记录被12个部门共享时,隐私保护的边界何在?2024年某地曾曝出退役军人信息被不法商家滥用的案例,虽然浙江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和加密技术规避了类似风险,但这种“用数据画像”的服务模式,本质上是一场信任的豪赌。我们既要赞叹技术让“最可爱的人”享受VIP待遇,也不得不警惕:当优待变成一场数据盛宴,谁来守护这些曾用生命守护我们的人的信息安全?
值得玩味的是,“老兵码”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重构着社会对军人价值的认知。在嘉兴春晓社区的洗车店,老板毛华波为持码老兵提供6.6折优惠,他说这是对父辈军人气质的致敬;在常山县,46名退役军人学习使用“老兵码”时,脸上洋溢的自豪感与70年前他们在战场上的坚毅如出一辙。这种“数字拥军”与“情感拥军”的交织,让优待从政策文件走向市井烟火。当刷码声在超市、医院、景区接连响起,全社会对军人的尊崇也随着每一次“滴”声悄然生长。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浙江“老兵码”的三年进化史,恰是中国数字化治理的微观镜像。它用技术消弭了行政壁垒,却也暴露出代际鸿沟;它用数据编织出服务网络,但也拷问着隐私保护的底线。或许正如鹤山市为抗美援朝老兵拂尘迎新的志愿服务队所启示的,真正的尊崇永远需要技术效率与人文温度的双轮驱动。当某天,95岁的李宝垣老人不仅能凭“老兵码”免费乘车,还能在志愿者帮助下轻松扫码时,这张浙江首创的电子优待证,才真正完成了从工具到情怀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