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官方媒体再次对我军东南沿海某对台作战单位进行了报道。报道的重点,是该作战单位的陆航部队。虽然国产的直-20通用直升机和直-8系列直升机已经生产多年,但该单位仍然装备了两种不同涂装的新老米-171E型直升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分多个批次,从俄罗斯进口了大批米-17/171系列直升机。经过多年的装备,中国已经成为了继俄罗斯之后,全世界第二大米-17/171系列直升机用户。

2012年,中国首次从俄罗斯进口了五十多架的米-171E型直升机。载人时,能够搭载26人。运载货物时,能够在机舱内部运载4吨重的货物。当然,在性能明显提升之后,米-171E的价格也上涨了不少,基本型的售价提升到了1000万美元-1200万美元之间。



中方最后一次进口米-171E型直升机,是在2019年,合同是和米-171Sh武装运输直升机一同签订的。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米-171Sh武装运输直升机外,中方从俄罗斯进口的所有米-17/171系列直升机,包括米-171E在内,实际上都是民用型号。我军陆航部队中装备的武装型米-17/171直升机,都是在接收之后,中方自行改装而来的。



当然,和大量进口苏-27战斗机,然后在其基础上仿制并推出中国自己的“国产侧卫”一样。在中国服役超过了30年的米-17/171系列直升机,中方也曾经动手仿制过。

2009年前后,根据俄罗斯方面的介绍。空军5701厂、俄罗斯生产厂家及国内制造厂,联合组建了蓝天直升机有限公司,开始仿制生产米-171直升机。部分外国媒体,将中方仿制生产的这款米-171,称为米-171C。



一般来说,在俄方主动配合的情况下,中方仿制并大规模生产米-171直升机难度很低。但中方在组装生产了不到10架的米-171C的情况下,就主动放弃了再自行组装、仿制和生产米-171直升机的打算。蓝天直升机有限公司则转变业务方向,以维护现有的米-17/171机队为主要任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是价格上划不来。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俄罗斯“米里”系列直升机的订单一直不错,这也让米-17/171直升机在俄罗斯的生产已经十分成熟,价格控制也已经十分稳定。中方仿制生产的米-171直升机,在价格上对俄罗斯原版的米-171直升机并不占优势。



其次,米-171的机体潜力基本上已经快被发掘光了。毕竟米-171的机体,是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机体改进而来,升级潜力有限。再加上国产直-8系列直升机经过多年的改进,前景也逐渐明朗。这时候大规模仿制生产米-171直升机,还会反过来对国产直-8系列直升机的大规模量产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我军来说,数百架的米-17/171系列直升机,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产。即使国产的新型直-8系列直升机量产顺利,这些米-171系列直升机,也仍然要在我军中服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2019年进口的那批米-171E直升机,估计保底还能再服役个二十几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