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个叫天地会的秘密组织吗?后来天地会从中国跑到了海外,还建立了一个国家。

据说这个国家比两个日本还大,而且到现在那儿的人还在说汉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夸张?



天地会在中国:从秘密会社到逃亡海外

天地会是清朝时候的一个秘密组织,大概出现在18世纪中期。那时候清朝是满族人当家,汉族人觉得被外族统治心里不爽,尤其是底层的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天地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冒出来的,最开始是帮穷苦人互相支援的那种互助会,后来慢慢就带上了政治色彩,喊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意思是要推翻清朝,恢复汉人自己的明朝。

这个组织有点像地下抵抗军,成员大多是农民、工人、小商贩这些普通人。他们弄了个层级制度,每个地方有自己的分会,叫“堂口”,有头目管着,成员之间靠暗号、手势啥的联络,搞得挺神秘。



他们不光搞政治活动,有时候还干点走私、收保护费的活儿,筹点钱支持反清的事业。不过,清朝政府可不是吃素的,把天地会看成叛乱分子,发现一个抓一个,抓到了就严刑拷打,甚至砍头。

有一回挺有名的,1787年台湾的林爽文起义,就是天地会干的。这家伙带着人跟清军干了一年多,最后还是被镇压了。这事儿一出,清朝对天地会的打压更狠了,很多人活不下去了,只能跑路。



那他们跑哪儿去了呢?东南亚!为啥选那儿?因为那时候中国日子不好过,人口多、地少、天灾还多,很多人本来就往外跑。东南亚那边资源多,像锡矿、金矿、香料啥的,早就有了不少华侨在那儿做生意、开矿。

像马来亚、菲律宾、婆罗洲(现在叫加里曼丹)这些地方,都有中国人的地盘,新来的天地会成员过去,能有个落脚点。再加上东南亚当时政治乱糟糟的,有当地苏丹也有欧洲殖民者,谁都管不过来,正好给这些中国人机会自己搞自治。



从中国到东南亚:逃亡加里曼丹的艰难路

为啥这么多中国人,包括天地会的人,往东南亚跑呢?光是清朝打压还不够,18、19世纪的中国真是啥倒霉事儿都赶上了。

人口爆炸,地不够种,洪水地震还老来,经济也垮了。老百姓活不下去,听说东南亚有活干、有钱赚,就收拾包袱走了。婆罗洲尤其吸引人,因为那儿有金矿和钻石矿,18世纪初就有人在那儿淘金了。

天地会的人跑出去,不光是为了躲清朝追杀,也是想找条活路。他们坐着那种大帆船,叫“戎克船”,挤得满满当当,漂洋过海好几周。路上风浪大、海盗多、病也多,能活着到岸的都不容易。

到了婆罗洲,他们就沿着河边搭矿场,淘金挖钻石。这些矿场离得远,当地苏丹懒得管,矿工们就自己组织起来,盖房子、种菜、自己给自己当家。

天地会的人帮着矿工们管事儿,防土匪、跟当地人打交道,慢慢就在华人社区里有了影响力。尤其是到了西加里曼丹(现在印尼的地盘),他们发现这儿能干的事儿更多,不光能淘金,还能干点别的。



兰芳共和国的建立:从矿场到国家

说到西加里曼丹,就得提一个人——罗芳伯。他是广东梅县的客家人,生在1738年,家里不算穷,读过点书,脑子活泛。有人说他跟天地会有联系,但这没啥硬证据,反正他肯定不待见清朝。1772年,他带着一帮人跑到西加里曼丹,加入了那儿的华人矿工群体。

罗芳伯不是一般人,他一来就看出这些散乱的矿场能搞出大名堂。他先是跟当地达雅克族搞好关系,还跟他们联姻拉拢人心,又跟矿工们混熟了,靠着公平和能耐当上了头儿。

到1777年,他干了件大事儿:宣布成立兰芳共和国(兰芳大唐总制)。这可不是随便起的名字,“兰芳”意思是“兰花的香气”,听着挺雅致。



这个兰芳共和国是怎么回事儿呢?它不是现代那种国家,但绝对算得上一个自治的华人社区。罗芳伯当了第一任总统,叫“大总统”或者“大唐伯”,底下还有个议会,头头脑脑都是选出来的。

这在当时可是稀罕事儿,亚洲大多地方还是王爷皇帝说了算,他们居然玩起了民主。兰芳共和国不光有中国人,里头还有达雅克族、马来族啥的,算是个多民族的地盘。

法律是按中国传统弄的,但也加了点当地味儿,比如土地怎么分,既认中国人的规矩,也顾着达雅克族的习惯。首都设在东万律(现在靠近印尼坤甸市),那儿成了他们的中心。

不过,建立这个共和国可没那么简单。周围有别的华人帮派,比如三条沟、大港这些矿业团体,跟兰芳抢地盘,经常打起来。当地土著也有不乐意的,觉得中国人占了他们的地。罗芳伯靠着谈判和打仗两手抓,才稳住了局面。



兰芳的治理与社会:民主加华人特色

兰芳共和国最牛的地方是它的治理方式。总统是选出来的,干几年就得重选,议会也是民选,负责立法。司法有专门的法庭,法官是总统派的。谁想当公民都行,不管啥民族,只要宣誓忠于兰芳就成。这套路子在当时真挺超前,把不同背景的人捏到一块儿。

社会上,兰芳是以客家人为主,但也有福建人、潮汕人啥的,语言主要是客家话和普通话。华人文化占大头,过年、端午、中秋这些节都热闹得很,庙里拜观音、妈祖,社区活动少不了。教育也抓得紧,建了学校教小孩读四书五经、算术,还教点实用技术,培养了不少能人。



经济上,兰芳靠开矿吃饭,金子钻石是硬通货。他们还弄了个“兰芳元”的货币,用金子撑着,挺靠谱,周边都认。矿业之外,他们还种稻子、胡椒、橡胶,跟中国、新加坡这些地方做生意,日子过得还算红火。

当然,也不是没麻烦。不同方言的华人有时候闹矛盾,客家人跟福建人老有摩擦。政府尽量公平对待,但这种事儿总免不了。还有土匪海盗,老惦记兰芳的财富,弄得他们得随时防着。



保卫兰芳:军队与外交的平衡

兰芳要活下去,军队和外交缺一不可。他们的军队是中西合璧,兵里有中国人也有达雅克族,用的是刀枪加上从外头买来的洋枪,擅长打游击。

他们按村子分成小队,守自己的地盘。河上还有武装船,专门对付海盗。1803年有一次大仗,海盗来攻东万律,总统刘善邦带着人硬是把对方打跑了。



外交上,兰芳挺会来事儿。跟当地苏丹交税换和平,跟荷兰人刚来的时候也低调相处。他们还试着跟英国人搭上线,去新加坡找过支援,但英国人光想着赚钱,没啥兴趣帮忙。

兰芳还派人回中国,想让清朝认他们,可清朝虽然反天地会,但也乐得从兰芳那儿捞点贸易好处,就睁只眼闭只眼。

可到19世纪,荷兰人开始不客气了。他们想把整个印尼攥在手里,兰芳这种自治的地盘成了眼中钉。兰芳试过跟荷兰谈,想当个受保护的小弟,可荷兰人压根不答应。



兰芳的衰落与遗产

到了1850年代,荷兰人动手了。先是1853年打了一仗,把东万律占了,但没彻底灭兰芳,只是管得更严。后来几十年,荷兰人一步步收紧绳子,收重税、管贸易、插手内政,兰芳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这时候兰芳自己也出了问题。矿挖得差不多了,经济下滑,内部还闹领导权纠纷,贪污的事儿也冒出来。荷兰人趁机拉拢别的华人帮派,分化兰芳的力量。

1884年,荷兰人找了个借口,说兰芳窝藏海盗,直接开打。兰芳的军队已经不行了,打了几仗就撑不住,最后被荷兰吞并,成了荷兰东印度的一部分。

兰芳亡了之后,不少人跑去了别的地方,有的回中国,有的在婆罗洲躲起来。留下来的被荷兰管着,日子挺苦。兰芳的机构被拆散,货币也没了,彻底成了殖民地的一部分。



日本是37.8万平方公里,两个就是75万多,西加里曼丹才14.7万平方公里,连一个日本的一半都不到。所以这说法是夸大了,但兰芳的意义可不小。

现在西加里曼丹的华人,很多是兰芳后代,客家话、普通话还在那儿传着。庙、学校、节庆这些华人传统也留了下来。当地华人挺为自己祖先骄傲,觉得兰芳是他们闯出一片天的最好证明。

今天印尼坤甸有罗芳伯的雕像,还有兰芳博物馆,里面放着当年的老物件,学者们也老研究这段历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