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0期三川汇文化科技

近日,国家数据局发布《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优秀项目案例集》,其中共有十大文化旅游案例。本文整理了文化旅游案例赛道的后五个案例详情(前五个案例详情链接:)。

编审| 时光

编辑| 半岛

来源| 国家数据局


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优秀项目案例集(下)

六、数据要素×文博讲解大模型

党的二十大以来,文化旅游领域数字化转型加速,文博场馆的游客数量显著增长。面对游客体验感低下和博物馆运营成本较高等问题,“翼讲解”大模型通过采集多渠道数据,为文博场馆游客提供个性化导览、问题解析等服务。同时,支持对游客行为开展分析,助力文博场馆改善游客参观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推动文博行业数字化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图1 项目架构设计

一是推动数据融合共享,依托大模型提高数据分析效率。通过采集博物馆官方资料、学术研究成果、历史文献和考古报告等数据,对数据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标注,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同时,基于行业理论知识、业务流程等知识库,建立“翼讲解”大模型,利用人工智能挖掘隐性规律,提升数据处理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保障数据安全。首先,建立涵盖数据存储、访问、维护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标准和流程,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防止数据泄露、滥用或未经授权的访问;其次,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等技术,保护存储和传输中的数据不被非法篡改或窃取;最后,定期进行安全审计,检查潜在的数据安全漏洞,并及时进行修复。

三是数据赋能应用场景,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游客方面,借助智能问答、拍摄识别讲解、主题线路推荐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和互动性强的参观体验;博物馆方面,可根据游客偏好和行为数据,为博物馆提供精准的策展依据,优化展览布局和内容;文化教育方面,通过创新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构建全面而精准的文物知识图谱,提升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了文物研究和数字化展示的基础,进而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教育。


△图2 部分应用场景展示

七、大模型赋能文旅行业数字化发展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与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行业趋势。然而文旅行业存在数据资源分散、市场导向性不足、供需不匹配等问题,限制了文旅数据的流通效率和价值实现。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建文旅垂类大模型“程心”,促进文旅运营管理提效和一站式文旅服务体验升级,推动文旅行业数字化发展。

一是汇集海量文旅数据进行垂类训练,消除通用模型在文旅领域的鸿沟。“程心”基于通用大模型,通过汇聚同程旅行自有实时数据、平台用户产出数据、目的地政府文旅数据、互联网平台数据及手机厂商数据,进行旅行数据大模型的重复训练,让大模型更懂旅行业务。同时,从市场需求出发,消除通用大模型在具体旅行领域的业务落地鸿沟,解决市场导向不足和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二是依托统一的数据仓库建设、平台化管理,提高数据分析效率。“程心”大模型汇集了多渠道高质量文旅数据,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入标准,确保支持对接不同来源的数据。同时,通过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标注等,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确保数据的质量及可用性,便于后续的使用和分析。

三是把握数据安全,确保合规高效的数据流通。首先,“程心”大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配置风险控制能力,拒答相关敏感问题;其次,在外部答案生成过程中,通过指令代码进行相关限制,保障答案的安全性;最后,在应用过程中,为每个应用层配备风控接口,针对用户的输入与模型的答案进行相关风控,保障应用的安全性。

四是推动大模型落地,提升应用效果。基于大模型的对话机器人可提供一站式文旅出行服务,实现旅游的行前、行中、行后全流程服务支持。一方面,数字人的“数智化”已实现问答准确率达到80%以上的效果,显著提升产品能力。另一方面,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审核上,可实现审核效率85%以上的提升。

五是面向多方服务,打造高质量的文旅应用。“程心”大模型面向大众免费开放,通过优化用户的整体出行体验,提高同程的用户留存率。项目同时支持为政府、企业等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文旅付费服务,如AI数字人、文旅数据预测、数字文旅大屏等功能,为合作伙伴带来更高质量的文旅应用。


△图1 客户端应用展示


△图2 政府端联动展示


△图3 企业端合作展示


八、黔南数字技术底座,赋能黔南文化旅游运营

贵州作为旅游大省,仅黔南州就拥有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荔波为核心的23个文旅大IP。但由于地方产业数字化基础薄弱,各类涉旅信息化系统存在重复建设、数据割裂、价值转化困难等问题,难以支撑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需求。黔南云码通数字产业运营有限公司通过高效集约的技术和数据服务,以及创新的运营方式和金融服务模式,建立黔南数字技术底座,赋能黔南州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助力乡村振兴模式创新,助推文旅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图1 黔南数字经济运营平台

一是依据场景划分管理,推动数据融合贯通。利用统一标准的行业数字化工具生成和汇聚各类涉旅数据,通过精确治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真实性、可用性,并按照服务场景及应用进行划分管理,开发应用数据产品,实现开放共享管理。

二是配备专门管理制度及人员,保障数据安全。一方面,通过配备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及专业的数据运营人员,确保数据在管理和流通层面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在强化数据安全防控、防止商业数据与个人隐私泄露的同时,确保数据的高可用性,有效解决数据断层、数据孤岛等问题。

三是以数据赋能多元应用场景,释放要素价值。首先,通过汇聚企业经营数据,为涉旅企业提供各类数字化管理工具,助力景区、酒店等涉旅企业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推动文旅行业融合发展;其次,基于沉淀的从业人数、岗位空缺数等数据,拓展涉旅行业的创业就业新渠道,为旅游行业提供就业创业服务、配套上线岗位管理等各类功能,为酒店、餐饮等涉旅行业持续输送人才;最后,通过量化数据驱动政府高效治理和产业发展,定制化开发各政府部门工作台,构建本地文旅行业数据治理体系。

四是推出多种数字技术盈利模式,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商业模式上,一是与客户方合资成立城市运营公司,负责建设、运营数字技术底座;二是面向企业出售完整的数字技术底座解决方案,并配套完整的运营机制;三是以租赁形式提供数字技术底座的能力服务,通过提供多类行业增值服务并收取服务费,包括数据技术服务、数据金融服务等。截至目前,黔南数字技术底座已接入各类销售渠道服务商591家,服务黔南涉旅企业26.9万余家,汇聚交易订单数据达4467万条,沉淀数据21亿条,实现组织交易规模286亿元,推动79.8亿元资金回归本地。

九、保护与弘扬-文化数据资产可持续发展项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取之不尽,前景空前,但文化资产却“用之有竭”。当前,文化单位与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转型不充分、要素管理困难、数据被传播滥用等问题。基于此,北京腾瑞云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构建出一套集管理、保护数据资产为一体的全链路产品,以实现文化数据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文化、文博、文旅融合提供战略决策依据。


△图1 全链路文化数据资产保值增值的产品方案

一是建设规范性文化数据资源库,夯实文化数据要素根基。实现跨模态音、视、图、文、模型等多元介质的数据合规采集,完成跨品类的分类数据标准化存储和跨行业的数据整合,解决文化资产数据供给侧短缺问题,以数据决策赋能文化实体。针对数据介质易盗版、易搬运、易违规使用的痛点,在生产、传播、资产盘活三大环节通过区块链安全存储技术,确保数据的分布式安全存储和资产存证信息上链。

二是按照数据资产管理、资产保护、资产增值三个维度开展数据处理能力建设。数据资产管理方面,建设资产存证、资产项目管理及文化资产数字化等方向能力,实现内容数据资产的持久化管理与标准化统一;数据资产保护方面,采用数字水印溯源、全网侵权监测、加密解密技术、精细权限管理等多维度数据保护手段,为文化数据资产的广泛传播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数据资产增值方面,建设构建量化评估模型、运用区块链链上交易技术以及孵化文旅融合方案等方向能力,为文化要素的增值过程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高效的工具支持。

三是盘活数据资产,奠定文化传承转型新活力。通过建立文化资产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版权内容一键入库,并将分析模型、报表应用等逻辑资源封装为数据产品,全方位盘点各类文化数据生产要素。同时,借助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将内容行业的文化资产授权能力创新应用于文博领域,进一步规范授权交易。

四是打造可复用的持续化运营模式。项目可定向对接文博机构等文化、文博资源丰富的单位,根据业务诉求进行标准化建设或定制化建设。例如,为腾讯探元平台文物文创素材库提供的“管理-保护-授权增值”服务,已成功复制并推广至四川省文化大数据资产库、江西景德镇陶瓷防伪项目、敦煌研究院数字素材库。

十、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数字化生态体系构建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对赓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中面临的保护难、利用难、投入产出比低等共性难题,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全面整合数字建档、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历史文献、物联感知等数据,利用空天地一体感知技术,构建多部门联动、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打造“凝固的乐章”等公众平台,将数字空间引流与产业生态构建有机融合,驱动数据价值、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实现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以及创意设计的共赢。


△图1 数据平台展示

一是海量数据汇集,多元价值赋能。利用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摄等全息测绘手段,采集621栋历史文化建筑2mm高精度点云数据、实景三维模型等数据13312GB,搜集整理涉及艺术、音乐、民俗等各类历史文献资料30余万字,制作历史文化建筑数字孪生模型、建筑大样图6500余幅,并关联基础地理、城市规划、市政设施、房屋建筑、物联感知等5大类、30余项、17TB数据资源,建立空间信息与历史文化融合统一的知识图谱,创新历史文化建筑数据要素构建方法。同时,针对不同数据,设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级别,对涉密内容进行脱敏脱密处理,形成可供互联网使用的数据内容。

二是依托标准化处理工具,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使用统一的国产地理信息基础软件,利用标准化数据处理工具,完成冗余信息清洗、多源数据格式转换、坐标转换等处理流程,确保数据精确度和一致性。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项目可精准识别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需求,为修复方案设计、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另外,通过预测分析,提前规划未来的保护重点,有效指导产业链条的优化调整。


△图2 技术架构设计

三是平台驱动数据要素流通,建立多方共赢保护生态。以历史文化建筑数据要素为价值载体,通过“数字政府”各平台应用场景建立保护生态。城市规划方面,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优化活化利用的业态布局;城市管理方面,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完善历史文化建筑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保障;建筑安全方面,融合卫星遥感、物联网感知、网格管理等手段,实现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的建筑形变毫米级监测,建立了空天地一体、点面结合的全时段动态监测体系;建筑保护方面,通过打造“凝固的乐章”、“畅游哈尔滨、打卡老地图”等公众平台,让市民了解并参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建立多部门联合、全民参与的共同保护格局。

四是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融合,打造活化利用生态。项目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建筑历史底蕴,以建筑所在院落为最小生态单元实现保护、修缮、利用的有机结合,指导国内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和产业生态打造,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探索以用促保、以租代修,通过商业化开发、运营,实现以商养保,推动业态良性循环发展,提供了跨领域、多平台驱动、多主体共赢、多元价值转换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免费使用文化科技知识库

当AI卷入综艺赛道,会激发何种想象?

深度伪造:AI“变脸”成隐私与财富的“掠夺者”

独家报告:透视全国170座城市300余个文旅元宇宙政策

重磅 | 两万字报告:从国家级到省级,150个元宇宙政策大盘点

苏州文博会何以“国际风、江南韵、创新潮”

20份研报集萃: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全景洞察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三川汇文化科技】已运维4000多期(持续十多年,跨越4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多篇。【三川汇文化科技】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