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藏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人生就像一首藏族民歌,既有高亢的旋律,也有低回的哀愁。

白天,他是布达拉宫里万人敬仰的西藏之王,掌握着宗教和世俗的至高权力;晚上,他却摇身一变,成了拉萨街头追逐爱情的贵族公子,用诗歌和风流谱写另一段人生。



仓央嘉措:从山野小子到布达拉宫之主

仓央嘉措,1683年出生在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的宇松地区,属于门巴族。这地方偏远得要命,山高林密,离拉萨几百公里。

他的族人信奉红教,跟黄教那套禁欲规矩完全不一样。红教僧侣可以结婚生子,生活跟普通人没啥两样,这对仓央嘉措后来的性格影响不小。小时候,他没啥特别的,就是个山里娃,跟着爹妈采草药、放羊,日子过得自由又简单。



这一切在1682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圆寂后变了样。五世达赖是黄教的顶梁柱,他一走,西藏政局就乱了套。第巴桑杰嘉措,也就是五世达赖的得力助手,怕政权不稳,干脆秘不发丧,对外说五世达赖在闭关修行。

为了找转世灵童,他派人四处寻访,最后盯上了门隅的仓央嘉措。这小子刚出生时,据说天上有异象,桑杰嘉措的人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不过,当时局势太乱,桑杰嘉措没急着把他接走,就让他在家多待了几年。



到了1696年,康熙皇帝平了准噶尔叛乱,开始注意到西藏这边的动静。五世达赖“闭关”十几年没露面,康熙派人一问,桑杰嘉措扛不住压力,只好把14岁的仓央嘉措从山里接出来。

这一年,他被一群僧侣和卫兵带到拉萨,正式成了六世达赖。那时候的他,估计还懵着呢,羊毛袍子还没穿热乎,就被塞进布达拉宫,开始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布达拉宫是个啥地方?高得吓人,红白墙在太阳底下晃眼,里面全是铜灯、佛像和诵经声。仓央嘉措一进去,就得换上金光闪闪的僧袍,戴上法帽,坐在鎏金宝座上接受朝拜。

每天的活儿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听高僧讲经,中午处理教务,晚上还得背经文。黄教的规矩严得很,不许喝酒、不许沾女色,连吃肉都不行。这对他来说,简直是从天堂掉到地狱,小时候的自由日子一去不复返。



不过,仓央嘉措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他虽然被困在宫里,但心思没被完全框住。没事的时候,他喜欢站在露台上,看拉萨河在远处流淌,或者拿笔写点东西。

他的字挺漂亮,写的东西却不全是佛经,更多是山山水水和男女情爱。比如有一回,他看着远处的雪山,写下“那雪峰高洁如玉,似我心上之人,可望而不可即”。



藏族诗歌讲究韵律和感情,仓央嘉措写得又真又美,藏民们特别喜欢。有人把它抄下来,有人干脆背下来,传着传着就出了名。

不过,这也给他惹了麻烦。黄教大佬们觉得他不务正业,一个达赖喇嘛不好好念经,整天写情诗算怎么回事儿?可他压根儿不理会,晚上点着酥油灯接着写。



双重生活:白天是王,晚上是情郎

仓央嘉措的日子,表面上看挺光鲜。白天,他是西藏最有权势的人。

布达拉宫里,他穿着金丝袈裟,手里拿着法器,坐在高台上主持仪式。僧侣们排着队念经,香炉里烟雾缭绕,铜铃声响个不停。

他得接见朝圣的信徒,听他们诉苦,还得管管教务纠纷。比如有回,一个头人为了抢牧场跑来告状,他听完就让人记下来,声音不急不躁,但透着股威严,谁也不敢多嘴。



拉萨城里,老百姓对他的敬畏是实打实的。八廓街上一堆人转经筒,嘴里念叨着祈福的话。他偶尔坐轿子出去,卫兵开道,沿路的人都得低头磕拜。

年纪轻轻的他,硬是撑起了达赖喇嘛的架子,看着就像天生干这个的。可这些繁琐的事儿,对他来说更像个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



到了晚上,画风就完全变了。布达拉宫安静下来,他把僧袍一脱,换上藏青色的锦袍,系上绣花腰带,再戴个毛帽遮脸,从宫里一条小道溜出去。

拉萨的夜市可热闹,灯火通明,摊贩吆喝着卖吃的,空气里全是烤羊肉的味儿。他就混在人群里,走走停停,有时候看看街头艺人表演,有时候端碗酥油茶喝两口,活脱脱一个贵族公子。



他最喜欢的地方是八廓街,街上啥都有,热闹得像过节。他走路不急,手指偶尔摸摸转经筒,眼睛四处打量。

有一次,他在人群里听到一阵笑声,扭头一看,是个叫玛吉阿米的女子。她是拉萨本地人,长得漂亮又聪明,穿藏袍腰细得不行,头上还插着花。他俩对上眼,他就走过去搭了几句话,后来就熟了。



玛吉阿米成了他夜生活的常客。两人经常约着见面,不是在拉萨河边,就是在城外的小树林。有回在河边,他坐地上看月亮,水面亮得像镜子;还有回在小院子里,他吹着竹笛,她提着灯笼进来,桌上放着茶点,气氛好得不行。

他们聊天的内容没啥记载,但从他的诗里能猜出几分,比如“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这话听着浪漫,其实也挺心酸。



这种双面人生听着挺刺激,可风险也不小。他夜里出去的事儿慢慢传开了,有人看见他跟女人走一块儿,诗里那些情情爱爱也被抄来抄去。

布达拉宫里的僧侣开始嘀咕,拉萨街头也传出不少闲话,说六世达赖不守规矩。他的名声慢慢有了裂痕,政敌们也开始盯着他,想找机会搞他一把。



从权力巅峰到悲剧收场

仓央嘉措的双重生活没持续多久,麻烦很快就来了。1702年,他被送到日喀则,向班禅大师受比丘戒。这是黄教的大事儿,受了戒就得彻底守清规。

可他在仪式上直接说不想受戒,宁可当沙弥,保留世俗权力。这话一出,整个教内都炸了。他干脆扔了僧服,穿上俗装,公开在拉萨晃荡。这下子,黄教高层彻底看不下去了。



更大的麻烦在后面。1705年,桑杰嘉措跟拉藏汗的斗争白热化。桑杰嘉措想靠着清廷撑腰,拉藏汗却跟准噶尔部眉来眼去,两人为了权势斗得你死我活。

仓央嘉措夹在中间,想当和事佬。有回在布达拉宫,他把两人叫来,桌上堆满文书,他一条条讲局势,试图劝和。可拉藏汗表面答应,背地里早有打算。不久,桑杰嘉措被拉藏汗派兵干掉,死得挺惨。



桑杰嘉措一倒,拉藏汗把矛头对准了仓央嘉措。他上书康熙,说仓央嘉措不是真灵童,整天喝酒写情诗,根本不配当达赖。奏折里还附了他的诗,证据齐全。

康熙一看,火气上来了,觉得这事儿不像话,1706年下旨把他押到北京查办。那年秋天,仓央嘉措被扒了僧袍,穿上囚服,手脚绑着绳子,跟着队伍离开拉萨。沿路老百姓看着他走,都不敢吭声。



走到青海湖边,事情起了变故。天气不好,湖面风大浪急。他在一块大石头旁坐下来,念了会儿经,就没了气息,死的时候才23岁。

有人说他累死的,有人怀疑拉藏汗下了毒,反正死得不明不白。他的尸体先埋在湖边,后来挪到甘肃天祝的色阔寺。拉藏汗回京后,另立了个叫益西加措的人当达赖,仓央嘉措的名字就从官方记录里抹掉了。



可老百姓没忘了他。藏区到处是他的传说,有人说他没死,跑去山里隐居了;有人说晚上能听到湖边传来他的歌声。

他的诗被抄下来传唱,纸都黄了字还清楚,成了藏族文化的宝贝。拉萨街头到现在还有人唱他的诗,琴声一响,满满都是他的影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