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这情太浓烈了
作者/孙树恒
一
清明节回故乡,从坐在回乡的列车上,与秀华、建华和林华在餐车上,我们随意地聊着闲天,几杯酒下肚,气氛愈发热络起来。列车在铁轨上疾驰,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飞速掠过,可我的心思全然不在这沿途的风光上,满心满眼都是故乡的影子。归心似箭,这四个字再贴切不过地形容了我此刻的心情。心便似离弦之箭,迫不及待地朝着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地飞驰。
一下火车,就看到万大哥和大嫂子早已等候在出站口。他们那沟壑纵横的脸上绽放着喜悦的笑容,那笑容里藏着岁月的沧桑,更藏着对兄弟归来的欢喜。被他们接到饭店,一场接风洗尘的宴会上,万大哥感慨道:“人越老了,对故乡的思念越重,现在年轻人已经没有了故乡,等我们这代人走了,怕是到祖坟连上坟烧纸的人都没了。”他的话语里满是无奈与怅惘,像一记重锤,敲在我的心上,缓解了我对故乡的眷恋和骨子里的乡愁。
二
躺在小舅子家的热炕头上,暖意瞬间包裹了全身,暖烘烘得让人昏昏欲睡。可我的心却异常清醒,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在这温暖的炕上渐渐复苏。我怀念在奈曼旗工作的日子,那些日子里有拼搏的汗水,有成功的喜悦,更有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情谊。怀念父母岳父岳母大人,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那些曾经的唠叨与关怀,如今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还有亲人们在一起的时光,兄弟间的打闹,外甥的天真可爱,都如同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在脑海中不断放映。
然而如今,老人都不在了,大哥也离开了我们,二连襟、二大姨也相继离去,曾经热闹的几个大家庭如今变得冷冷清清。物是人非,原有的情怀似乎也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渐渐消散。可新的人情世故又热烈地扑面而来,小舅子一家的热情款待,兄弟姐妹间的问候关怀,让我感受到故乡依旧是那个充满温情的地方。
三
回故乡,就像是一场与过去的自己重逢的旅程,重新捡拾记忆碎片,那些童年的欢乐、少年的懵懂,都在不经意间被唤醒,仿佛是在唤醒自己的灵魂。发小郭昕得知我回来,便热情地张罗着请吃饭。在饭桌上,我们回忆着童年的点点滴滴,那些一起在山间小路奔跑、在打土坷垃仗的日子,水库里摸鱼,仿佛就在昨天。遇到了老团干部李欣,他还是那么精神矍铄,一聊起当年的团务工作,眼里就闪烁着光芒;财政孙明,依旧是那么健谈,跟我分享着这些年工作的变化;水务局孙凤军,诉说着家乡水利建设的成果;蒙医院包桂荣,讲着这些年从医的经历和感悟。
最让我欣慰的是见到党校同学四哥炳新,还有老师力均,老朋友炳辉、国发。四哥炳新安排在孟家段水库吃全鱼宴,那一桌丰盛的鱼宴,每一道菜都充满了家乡的味道。水库的鱼肉质鲜美,入口即化,就如同故乡的情谊,醇厚绵长。老哥炳辉回头又在锦绣年华大酒店安排,在这里,我还遇到了老师朱庆珍、锦江以及炳辉老哥的表兄弟、儿子和侄子。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散落在京城和呼和浩特等地,可一回到故乡,就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那份情谊丝毫未减。
四
艳琴把白音昌出生的十几个小学、初中的同学聚在了一起。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家变化都很大,可一见面,那些年少时的记忆就瞬间涌上心头。在村里日子过得都挺好的,除了庆恩以外都退休了。有的孩子在大连,有的孩子在海南岛,有的在其他城市,大家不是在看孙子,就是在看外孙子,孙辈们都已经长大了。大多在旗里已经买了楼房,但房子一年有三季基本上是空置,只有在冬天的时候觉得还是城里的暖气好,其余的大部分时间依然放不下村子那一亩三分地的牵绊。树富感慨地说:“走再远都是乡愁,不如自己家的场院上的更易保存的庄稼。”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满是触动,故乡的土地,是我们永远的根,无论走多远,那份眷恋都不会改变。
那时的同学也隔一年半载就走一个两个,同村发丧的哀乐有时候一天里几处响起,五颜六色的纸别墅、纸汽车堆到门口,烧给那些再也等不到儿孙归来的老人。看着这样的场景,心中满是悲凉。我说:“到了我们这个年龄能出来聚会,能喝点小酒,就说明精神状态挺好!”这看似轻松的话语里,藏着对岁月流逝、生命无常的无奈。
这两天,高中同学爱军也找我,不曾想被版画家王作才老师拉到了老板邱彩凤“舍得”品酒会上,还跟小草乐队偶遇。去年回来,我写了一个专稿,做了一个小视频。聆听着民间乐团的精彩献艺,冠军现场还朗诵了我的诗《这个夏天,我想起了一匹马》。在这热闹的氛围里,我感受到故乡的文化气息愈发浓郁,它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传承与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
清明节前后村子里的热闹是乡情最后的狂欢。早些年一进腊月门,外出打工的老老少少都着急地赶回家,冷静了一个冬天的村子很快就热闹起来。那时候,村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大人们忙着准备年货,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可现在,清明节能回来扫墓的人越来越少了,可看望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的面孔也越来越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的场景似乎已经见惯不怪。
这次我回来扫墓,跟弟弟树昌俩口子上坟,一个太爷之孙树富、树江,还有侄女庆芝俩口子,侄子二庆俩口子,树义二嫂子,都到妹妹淑燕和妹夫守明家。守明一边念叨:“今年回来的扫墓比往年多,可平常回来的人却少了。”这句话像一根细针,轻轻扎在每个人的心上,隐隐作痛。故乡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发生着变化,年轻人为了生活背井离乡,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那份曾经浓厚的乡情,也在这一次次的离别与相聚中变得愈加浓厚。
六
我跟妻子坐火车到通辽,兄弟明志一家接站,下车就喝上了。那一杯杯酒里,满是兄弟间的情谊。到了五姐家住下,四姐四姐夫,外甥姜磊也到了,姜磊请吃饭,又继续喝酒。在这一次次的相聚与畅饮中,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一觉醒来,我跟妻子又去清河乡看大姐,表哥江涛和表嫂子也追了上去。从姐姐回市里。小哥江涛又召集向东俩口子,占军俩口子,我们有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是在旗委政府当秘书的,这样的情结,悠久难忘。我跟四姐夫,与他的圈子,张三哥,侯哥,都已认识二十多年了,是与四姐夫不离不弃,至交朋友,紧随其后,酒水不断。同学力军的电话没敢接,兄弟彥春挽留,老同事淑珍约,没有时间,只能与难得相见的兄弟小范围坐坐。
故乡,已经由白音昌扩大到奈曼,扩大到通辽,故乡的人那么亲,故乡的酒那么浓,故乡的情那么热烈。恍惚间我们这代人,终究成了古老村庄最后的活体记忆者,乡愁的终结者,友情的纯粹者。它如同一坛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醇,越品越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在这浓烈的乡情里,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找到了生命的根脉。
无论未来走向何方,故乡都将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最割舍不下的牵挂。此情此景,无以回报!
回故乡,这情太浓烈了!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