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黄土高原卷起沙尘,兰州某机关大楼前的公示栏上,干部作风整顿方案在风中猎猎作响。这种物理空间的风与治理体系的风在此刻形成微妙互文——在甘肃人均GDP连续11年垫底全国的阴影下,一场关于发展逻辑的深层辩论正在展开。
林治波历时七年撰写的《论甘肃发展》系列评论,将矛头直指制约西北发展的核心症结:部分领导干部的官僚习气与保守观念。数据显示,2012至2021年间甘肃与贵州人均GDP差距从17元扩大至1.2万元,这种经济地位的滑落与干部作风的僵化形成残酷对照。实地调研显示,兰州部分政务窗口办事效率较东部城市平均低35%,而行政审批环节冗余度却高出42%。当沿海地区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时,甘肃仍有17%的民生事项需要跑三个以上部门。
这种效率滞后的背后,是深层的观念困局。某县招商局干部坦言:“引进光伏项目时,我们纠结了八个月的土地性质认定,等批文下来投资方已转投宁夏。“这种决策迟缓在循环经济领域尤为突出——尽管甘肃早在2010年就成为全国唯一循环经济示范区,但截至2024年,园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新能源装机量全国第二的河西走廊,却因输配电网建设滞后导致30%风电无法并网。
干部作风的异化在政商关系中更为凸显。某民营企业家回忆:“申请食品加工许可证时,分管局长让我跑了七趟办公室,每次都说材料不齐,最后才暗示需要'疏通费'。“这种“前恭后倨"的做派,与张自忠将军“对百姓嘘寒问暖,对日寇坚决抗击"的作风形成刺眼对比。更值得警惕的是观念代际传递——年轻公务员群体中,32%认为"多请示少担责"是职场生存法则。
转变的曙光出现在产教融合领域。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北校区建设,将2000亩土地划拨给新能源材料实验室与旱作农业研究院,这种高校科研资源的空间重构,正在打破“重审批轻服务"的行政惯性。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北创新基地的落户,使张掖粮油作物试验数据直通海南种子银行,这种跨区域协作模式或将成为破除地域封闭性的破冰船。
品牌建设的短板同样亟待突破。甘肃制种业占据全国80%市场份额,却未培育出任何知名品牌,这种“高产无名牌"的困境在兰州百合、静宁苹果等农特产品中普遍存在。对比宁夏枸杞产业的品牌化路径,甘肃农产品溢价空间损失年均超50亿元。当"甘味"区域公共品牌启动三年后,其市场认知度仍落后"天府粮仓"28个百分点。
旅游经济的潜力释放面临基础设施瓶颈。尽管甘肃旅游资源总量居全国第四,但景区间平均通勤时间达4.2小时,较云南高出1.8小时。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展示中心建设拖延五年,致使VR旅游体验落后杭州西湖同类项目两代技术。这种“守着金饭碗要饭"的窘境,暴露出资源配置的深层矛盾。
转机或许藏在细节之中。兰州生态创新城推行的“政策计算器"小程序,将187项惠企政策转化为可量化指标,使企业申报效率提升60%。张掖某乡镇试点的“干部驻村日记"制度,要求科级干部每月至少记录30条民生诉求,该做法使群众满意度同比提升22%。这些微创新虽不起眼,却可能成为破除官僚积习的楔子。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甘肃正站在历史转折点。当“兰石速度"创造72天完成用地审批的纪录,当敦煌研究院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活"起来,这片土地展现出的生命力令人振奋。但真正的突围,仍需从每个办事窗口的效率提升开始,从每次招商引资的诚意积累开始,从每项民生工程的扎实落地开始——毕竟,发展的密码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无数个具体而微的改进中。
留给甘肃的一点思考:
当传统治理思维遭遇现代产业需求,什么才是破除官僚习气的关键突破口?
法律支持
声明:本公众平台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内容,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公众平台所刊载的内容、产品、服务均由品牌方提供。涉及版权、产品服务和质量等所有信息和一切法律责任由内容提供方负责,与本平台无关。文中全部内容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