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清晨6时47分,一段恒春外海上空的无线电通话忽然成为海峡两岸与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

解放军飞行员用中英双语对美军机喊话,质问其进入台岛附近24海里空域的意图。

台媒对此惊呼“竟敢”,似乎暗示着美军在这一海域行动“天经地义”,而中方的正当防卫举动却被冠以意外色彩。



这种措辞背后,既有台湾媒体与美国长久以来形成的联结,也有对解放军军事崛起的复杂情绪

与1996年台海危机时的情景相比,今时今日,在技术、心态甚至国际格局上,都已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事件来龙去脉

2025年4月3日清晨6时47分,美军军机再度现身台湾南部外海,距离屏东县恒春镇仅24海里。

彼时,解放军正处于“海峡雷霆-2025A”联合演训的关键阶段,一旦察觉有外部军机抵近侦察,便迅速进行紧急拦截。



根据台湾媒体随后爆出的录音,解放军歼-10C飞行员以冷静而克制的嗓音发出警告:“进入中国台湾省管辖范围,表明你的意图并迅速离开。”

这样的对话令人联想起以往大国对峙的场景,却带着明显的当代特征。

美军此次出动RC-135、E-3、P-8等多型军机,意在构筑“情报-指挥-作战”一体化侦察链,通过捕捉解放军演训的电磁信号与兵力部署,为后续行动做准备。

中方则迅速调整空中力量,以雷达锁定、伴飞驱离等方式进行反制;必要时还会释出红外干扰弹等手段,既保持克制又展现决心。



台湾媒体对于这次拦截表现出“滑跪式震惊”,用“竟敢”来形容解放军的行动,表达出的情绪似乎在暗示。

美军仿佛拥有某种毋庸置疑的优先权,而任何来自解放军的强硬反应,都显得出其不意。

回顾上一个世纪末的1996年台海危机,当时台湾舆论曾宛如看一场“美军航母秀”,把美方力量奉为“最安全保障”。



如今,时光流转近三十年后,解放军已在台海附近具备区域拒止与有效拦截的能力,这种“角色反转”更令台媒暗自心惊。

二、24海里主权边界与国际空域之辩

台媒在报道中,反复提及所谓“24海里并非单一国家专属空域”的论点,试图借此营造一个“国际空域”氛围。

然而,在国际法的核心文件《芝加哥公约》中,早已明确确立了各国对其领土上空享有完全与排他的主权。



虽说12海里为领海基线,后续还可加设“毗连区”直至24海里,但对于台岛周边的主权归属,中国大陆也有其更深的法律基础,即联合国2758号决议所确立的“一个中国原则”。

更有趣的是,在美国自身的军事活动中,对于“12海里领空主权”的运用常常带有鲜明的“双重标准”色彩。

当在加勒比海等区域拦截俄罗斯军机时,美方屡屡宣称自己拥有足够法理依据;而在台海,却又大谈什么“不影响航行自由”

中美两国在具体法律条文的理解上,显然存在各说各话的分歧,但背后更是围绕台湾主权地位的深层博弈。



2025年4月1日,中方海警舰艇编队按照“一个中国原则”正式展开环台岛执法巡航,对外发出了在法理与行动上合二为一的信号。

许多观察人士指出,这或许意味着中方在进一步强化对台海的实际管控,台当局及其外部支持势力惯用的“海峡中线”“国际水域”之说随着局势演变,恐将愈发难以立足

三、从“航母阴影”到“东风惊雷”的逆转之路

回溯到1996年台海危机之时,美军航母编队的出现对于当时尚在升级装备的解放军而言,无疑是一种强大的震慑。



那一年里,台媒的基调更多是对美国军事力量的推崇。

本着求助心态,他们希望“航母一来,形势可解”。

当时解放军远程对海打击能力不足,对先进电子侦察手段也不够完备。

但到了2025年,随着“东风-26”“东风-21D”等反舰弹道导弹的亮相,美军航母在台海附近活动的风险骤然上升。



再加上解放军利用歼-16D等机型进行电子对抗与压制,配合空警-500等预警系统,整个空中作战体系的“信息化到智能化”升级令远道而来的美军必须掂量后果。

如今,不仅仅是解放军拦截美机的频次激增,从伴飞警告,到发射干扰弹、截获通信,都表明中方具备了贴身缠斗的能力

因此,2025年的台海演训期间,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编队因中东局势等原因久未现身台海,让台媒一度质疑美方究竟能否如过去一般“随叫随到”。



五角大楼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亦承认,解放军在台海2000公里半径之内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将美军介入风险推向更高水平,也不得不考量如何“灵活机动”,而非“一味硬闯”。

这种军力嬗变的背后,不仅是武器装备的突飞猛进,更是解放军实战化理念与区域协同作战能力的综合展现

台湾方面一直标榜其“防御作战”思路,却在演训场乃至空域上不再享有十足优势。

正是这一实力落差的拉大,才让台媒在看到解放军的强硬反应时,更添一份纠结。



四、170国VS美日联盟——舆论与立场的分化

台海周边的突发消息往往会直接冲击国际关系大盘。

自2022年佩洛西窜台后,已有约100余国重申了一个中国原则。

到2025年,又有东盟、非盟等多边组织在公开场合警告外部势力勿在台海制造冲突,这一趋势表明,当世界多数国家在权衡自身利益时,倾向于不介入高风险博弈。

事实上,美国与日本公开对外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常会提到“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



然而,欧洲国家对是否跟进并无统一看法,大多数欧盟成员甚至不愿在这一问题上卷入过深,估计只有15%左右的国家愿意公开表态。

这种态度上的分化,说明台海问题并非仅仅是地缘政治纷争,更多是国家彼此利益考量的结果

与此同时,日本还在炒作所谓“台海有事撤侨12万”,给冲绳等地带来了高度安全焦虑。

再加上此前特朗普政府对日本汽车业加征关税,引致日本内部关于经济“自保”与军事“站队”的两难。



对日本而言,这场博弈不仅关乎地区安全,也直接影响其海外投资、出口通道等切身利益。

而在另一端,“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对台海局势的态度趋于沉默:这些国家往往倾向于通过经贸合作与中国维持稳定讯号。

一旦美国、日本等国在台海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这些国家很可能更担忧全球供应链动荡,而不愿随之投入对抗。

由此可见,所谓台海“国际化”的声音,或许并不如部分媒体宣称的那般得人心



五、台媒“竟敢”背后:心理落差与现实困境

对岛内媒体来说,为什么会在拦截事件上出现“竟敢”这样的话语?回过头去看,就能发现“竟敢”所折射的,正是一种心理与现实的双重失衡。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台湾内部对于美国的军事介入始终抱有较高期望值。

无论是军售、演习还是政治层面的“力挺”,都被当作维系自身安全与国际舞台存在感的象征

而如今,美军机依旧在台海附近活动,然而却被解放军快速逼退。



这种转变,让部分媒体在情感上难以适应,也加大了他们对未来局势的焦虑。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台湾舆论场中一直存在对自我身份与前途的迷惘:既想享有美国“保护伞”,又害怕成为大国竞争的“棋子”。

既渴望在“两岸问题”中保持某种平衡,又孤注一掷地偏向外部势力。

一旦外部保护乏力甚至出现缺席,台媒的语气自然会急转而下,用“你怎么敢”或者“你竟敢”来表达复杂的不甘与无奈



同时也必须指出,台湾方面在发布涉军事件时,往往存在一定的信息筛选倾向。

大多数台湾媒体几乎不愿提及2025年4月2日解放军已连续拦截过RC-135、E-3、P-8等多型美机的事实,更不谈这些美军机在台海出现的具体目的,把焦点集中在“拦截”本身,从而塑造所谓的“震惊气氛”,引导读者只看到解放军“出手硬”,而忽略了美方的前置动作。

结语

回顾这场从4月2日到4月3日的连续拦截,“主权无声,但行动震耳欲聋”的含义在台海上空再次得到体现。



不管台媒如何渲染或惊呼,中方对台海安全与领空的维护措施仅是一个国家正当权利的自然延伸。

更值得深思的是,随着解放军军事能力日益精进,当“航母阴影”不再笼罩两岸,这片区域正逐步走向崭新的平衡。

在此背景下,任何外部势力的故意试探,都可能遭遇解放军更专业也更果断的拦截与驱离。

当“竟敢”成为两岸舆论的热议话题,也正是两岸关系与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的写照。

只是不知,下一次台媒还会以怎样的角度去描述一次本应平常无比的防卫行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