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搭伙老伴AA制,半年后她对我提出一个要求,我说那不如散伙呢
我是林叔,今年58岁,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
老伴五年前因病去世,儿子在国外定居。
我一个人住在单位分的老房子里,每月有6000多退休金,生活还算宽裕。
去年冬天,老同事给我介绍了周姨。
她56岁,丈夫车祸走了十年,女儿远嫁,儿子在本地工作但还没买房。
第一次见面是在公园,周姨穿着素雅的旗袍,头发盘得一丝不苟,说话轻声细语的,让我想起了年轻时教过的那些温婉女学生。
"林老师,听说您喜欢下棋?"周姨从手提袋里拿出一盒象棋,"我前夫留下的,您要是不嫌弃..."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交往。
周姨做得一手好菜,尤其擅长红烧肉。
我则常给她读我写的诗,讲教书时的趣事。
三个月后,我们决定搭伙过日子。
"现在都讲AA制,咱们也这样吧。"提议时我有些忐忑,"生活费平摊,各自的积蓄和子女的事互不干涉。"
周姨笑着点头:"正合我意,这样清爽。"
刚开始一切都很美好。
我们每天早上一起去菜市场,她挑菜我付钱,晚上回家她记账我们再平分。
周末她儿子来吃饭,也会自觉带点水果牛奶。
变化是从周姨儿子谈对象开始的。
那姑娘要求必须有房才结婚,周姨儿子工资不高,首付还差20万。
"老林啊,"一天晚饭后,周姨边洗碗边说,"小王他们看中了一套二手房,价格挺合适的..."
我假装没听懂:"年轻人慢慢来,房价总会跌的。"
周姨擦桌子的手顿了顿:"我是想着...咱们现在是一家人了..."
"当初说好的,子女的事各自负责。"我放下报纸,"我儿子在国外买房,我也没出一分钱。"
周姨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
那晚她早早回了房间,把门关得特别响。
接下来日子,周姨开始在各种小事上做文章。
"今天的排骨45一斤,我特意挑的最好的。"她把小票推到我面前,"你尝尝,是不是比上次嫩?"
我夹了一块:"是不错,明天我再去买点。"
"煤气费这个月多了30块,因为你老爱煲汤。"她又说。
我笑了:"那你每天多喝的那碗汤,是不是也该算钱?"
周姨不说话了,但眼神里的不满像刀子一样刮过来。
那天我正戴着老花镜算账,周姨突然坐到我面前:"老林,咱们得谈谈。"
她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我每月给她2000块"零花钱";第二,帮她儿子凑10万房贷。
"男人养家天经地义,"周姨理直气壮,"你看小区里老张、老李,哪个不是工资卡交给老伴?"
我摘下眼镜:"当初不是说好AA制吗?"
"那是刚开始!"周姨提高嗓门,"现在都一家人了,还分那么清干什么?我天天给你做饭洗衣,当免费保姆吗?"
我气得手发抖:"买菜钱都是平摊的,你儿子每周来吃三顿饭,我说过什么吗?"
"小气!抠门!"周姨摔了茶杯,"我算是看透你了!"
看着地上碎裂的瓷片,我突然觉得累极了:"既然这样,不如散伙吧。"
周姨愣住了:"你...你要赶我走?"
"不是赶,"我平静地说,"是咱们不合适。"
那天晚上,周姨收拾行李时一直在哭。
"我伺候你半年,就换来这个?"她抽泣着,"你们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我帮她叫了出租车,多付了50块钱:"保重。"
关上门,屋里突然安静得可怕。
我坐在老伴的遗像前,心里五味杂陈。
老伴生前总说我太较真,可有些事,不就是因为坚持原则才对吗?
老年人再婚,最忌讳的就是开始时不好意思谈钱,最后却为钱撕破脸。
AA制不是冷漠,而是对彼此的尊重。
真正想跟你过日子的人,不会总想着占你便宜。
那些打着"一家人"旗号索取无度的人,往往最不懂感恩。
在AA制婚姻中,如何平衡经济独立与情感付出?
子女是否应该介入父母的再婚经济安排?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或类似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