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38
对自闭症的认识,有人源于亲友孩子的遭遇,有人因职业与特殊教育结缘,也有人通过《海洋天堂》等影视作品……
但对自闭症群体来说,关注和了解依然有限,误解和排斥仍然普遍。想要获取公众更多的包容,必须不时有大咖站台。
最近,#王曼昱小岱封面大片#的话题登上热搜。偶像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王曼昱和自闭症少年小岱的视频和照片要颜值有颜值,要氛围感有氛围感,不少“鳗鱼”粉立刻原地感慨——马上关注守护“星星的孩子”。
王曼昱和小岱一起拍摄视频(视频来源:FOCUS聚焦官方)
文|夏天
编辑|Jarvis
从世界冠军到公益拍档,她的球拍有了新的重量
2025年4月2日,在第18个"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刚斩获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新加坡大满贯双冠的乒乓球奥运冠军王曼昱,在微博发布了一组与自闭症少年小岱共同拍摄的公益杂志照片。
这组作品,由公益议题的先锋刊物《FOCUS STAR》四月刊推出,以"当小王子遇见黑骑士"为主题,通过艺术和体育的结合,呼吁公众关注"星星的孩子"。
王曼昱和小岱(图源:FOCUS聚焦官方)
照片中,王曼昱身穿黑色皮衣,手持乒乓球拍,以坚定眼神展现守护者形象。20岁的自闭症少年小岱则穿着白色毛衣,眼神清澈,如同夜空中明亮的星星。
如此超级哇塞的照片,谁顶得住?必须围观!
作为顶级运动员,王曼昱关注量很大,小红书仅是注册一个账号就有7万+粉丝,抖音、微博更是上百万关注,这场跨界合作,单条微博评论量就迅速破万。
果然,评论区,网友纷纷表示,要和“鳗鱼”一起守护星星的孩子。
事实上,王曼昱的影响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她世界冠军的光环。
今年1月,西藏日喀则地震灾情中,她向灾区捐赠了两批物资。第一批物资以御寒用品为主,包括冲锋衣和羽绒服;第二批物资则在这些基础上,特别加入了女性卫生巾,解决了灾区女性在生理期的实际需求。此前,她还为罕见病儿童赠送过奥特曼玩具等。
如此温暖细致的举动,暖了不少网友的心。
值得注意的是,王曼昱的捐赠资金主要来源于她作为职业运动员的比赛奖金。由于乒乓球赛事奖金有限,且她鲜少接受商业代言或企业赞助,这些物资的筹备被网友称为“用血汗钱换来的善举”。
这次拍摄中,她特意调整节奏配合小岱的情绪,用乒乓球对打建立信任——画面里她俯身教少年握拍的瞬间,既是体育精神的传承,更是平等尊重的写照。
"他们其实很像。"杂志编辑这样解读这对组合。
王曼昱出身普通家庭,靠每天多练两小时成为世界冠军;小岱3岁确诊自闭症,在母亲陪伴下学会七种乐器,却在走红后,坚持只参加公益演出。()
当奥运冠军的球拍遇见自闭少年的陶笛,体育精神与人间温暖完成了一次特别对话。正如杂志封面的那句话:"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接近太阳。"
被忽视的星星,自闭症家庭的真实困境
镜头里,王曼昱俯身调整小岱握拍的姿势,小岱回应着王曼昱,对于很多自闭症普通家庭而言,这样突破性的交流,可能意味着父母数万次的重复训练。
小岱是个有天赋的自闭症孩子,加上母亲的长期支持,终于出圈。但这很容易让人们往往误以为,自闭症孩子都有天赋。认为他们只是缺乏钥匙,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创造奇迹。
但镜头外的现实远比故事更沉重。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现有超1300万自闭症人士,但其中具备特殊天赋的不足10%。
当公众为荧幕上的"天才自闭症"喝彩时,更多普通家庭正背负着难以想象的重担。康复机构走廊长椅上,有多少妈妈数着账单上的零;特教教室里,老师上百次重复系鞋带动作,孩子眼里的世界依然混沌。
更令人心颤的是,还有很多自闭症孩子正被世俗偏见灼伤。菜市场里口齿不清的孩子被唤作"傻子",公园里重复转圈的身影被贴上"熊孩子"标签。当社会沉迷于寻找"雨人"式天才,那些没有特殊才艺的孩子,可能正经历着自身和外部的双重围困。
在自闭症家长群里,记录着另一种真实:孩子第1次主动牵手,第1次主动叫“妈妈”,第1次取快递……这些凡人眼中的寻常小事,是千万家庭用晨昏交替换来的星光。这些细微进步从不上热搜,却是无数家庭用日复一日的坚持换来的里程碑。
王曼昱的杂志照片,不应该只让小岱被看见,而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这点也是小岱妈妈在抖音和微博多次提到的。
对自闭症群体真正的接纳,不在于寻找"天才雨人",而是理解那些藏在笨拙举止下的努力,那些在绝望与希望间摇摆的日日夜夜。
当王曼昱的球拍与小岱的球拍相击,碰撞声清脆回荡。这声音让我们想起千千万万自闭症家庭的心跳——那些不被听见的坚持,那些未被看见的成长,都在等待一个被温柔接住的可能。
小岱(图源:FOCUS聚焦官方)
乒乓球是沟通的桥梁,不是神奇疗法
当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曼昱为自闭症群体发声时,我们在感激此举动对自闭症群体带来的关注,也要警惕商家利用运动员为自闭症群体站台,而故意造势。
尤其是听闻别人家的自闭症孩子通过乒乓球训练,症状得以改善时,更需要清醒地分辨。
这不是危言耸听,在现实生活里,名人效应和商家炒作相互交织。
就拿贾玲来说,去年春节,她在电影《热辣滚烫》里成功减重100斤,这一形象震撼了全网。电影散场后,就又不少观众怀揣着爆米花,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健身房的电话。更别提后续商家主动拿电影做宣传带来的商业利益了。
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不管有意或无心,一个举动就能点燃无数人的热情。胡歌的照片,都能被生发商家P图利用,更别提鳗鱼直接为自闭症群体打call了。
当然,乒乓球运动作为国球,除了有广泛的关注度和热爱度外,长期训练也有很多益处。比如每分钟需完成多次视觉追踪与肢体协调,能够提升空间判断能力,锻炼精细动作,改善神经系统控制。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相比非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儿童更难以接住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太能够预测球的轨迹,而接球活动,可以训练他们的运动预判能力。()
但家长们一定要明白,乒乓球运动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并不能治愈自闭症。
小岱打乒乓球(图源:FOCUS聚焦官方)
现实中,已经有个别机构将个别案例的成效包装成 “乒乓疗法”,并以此宣称能治愈自闭症。虽然言论很夸张,但依旧会不不少病急乱投医的家长当作救命稻草。
自闭症孩子打乒乓球的确有好处,在接球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精细、协调、甚至沟通配合能力都会有改善。但即便孩子能连续击球 50 次,也不代表自闭症被治愈了。
运动干预只是一种补充手段,无法改变神经障碍的本质。
对大多数自闭症障碍的孩子来说,学习乒乓球,不是为了治疗,也不是成为专业的运动员,而是为了寻找适合的交流沟通方式。
比如,23 岁的凯凯爸爸,设计了 “”,将凯凯原本刻板的手部动作,转化为乒乓球颠球训练。通过 “汤匙运球 — 夹球分类 — 对墙击球” 三阶训练,凯凯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从 3 分钟延长到了 25 分钟。
乒乓球应该是一座沟通的桥梁,而非康复的终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