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X上发表措辞严厉的声明,谴责俄罗斯近期对乌克兰平民目标的系统性袭击,并警告若俄方继续拒绝和平进程,西方将不得不采取“强有力的行动”。这一表态正值乌克兰全国哀悼日,马克龙特别提及4月4日克里沃罗格袭击事件中遇难的儿童及平民,称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已“彻底背离国际人道主义底线”。



马克龙在文中披露,乌克兰曾于一个月前接受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提出的“30天无条件停火”倡议,但俄罗斯不仅未响应,反而加大对基辅居民区及其他城市的导弹袭击。4月6日凌晨的袭击再次印证俄方“以平民为筹码”的战略意图。据统计,仅2025年第一季度,乌克兰境内因俄军行动导致的平民死亡人数已超2000人,其中近三分之一为妇女儿童。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龙将当前局势与法国主导的欧洲安全倡议挂钩。3月27日,巴黎刚结束由30国参与的“乌克兰和平与安全峰会”,讨论内容包括战后对乌军事部署及联合维和机制。尽管马克龙强调“欧洲部队不会直接介入前线”,但俄方已明确警告,任何西方军事存在均视为“宣战信号”。分析认为,法国试图通过“威慑性驻军”平衡美国对俄缓和政策,同时巩固欧盟在战后秩序中的话语权。

马克龙的强硬立场暴露了西方阵营的深层矛盾。一方面,美国特朗普政府正推动“美俄直接谈判”,甚至以削减军援施压乌克兰接受领土让步;另一方面,欧盟内部对援乌态度分化——德国等国倾向外交斡旋,而法国则联合英国主张“以武促和”。3月底,法国宣布追加20亿欧元对乌军援,重点提供弹药及防空系统,但欧洲智库“国际危机小组”指出,法国军工业产能仅能满足乌军10%的需求,所谓“强力行动”更多是政治姿态。



更微妙的是,马克龙近期频繁寻求中国介入调停。3月29日,法外长巴罗访华时称“期待中国为欧洲持久和平发挥积极作用”,被解读为法国对美俄主导和谈进程的焦虑。然而,中方始终坚持“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应得到平衡”,未明确支持任何单边方案。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曾讽刺马克龙“重蹈拿破仑覆辙”,暗示法国缺乏制衡俄罗斯的军事资本。事实上,法国陆军现役兵力不足8万,其训练的乌军第155机械化旅在战场表现惨淡。而俄罗斯近期在哈尔科夫方向集结12万兵力,北约评估认为其“可随时发动战略级反攻”。



马克龙的“红线 rhetoric”或许意在掩盖欧洲的战略被动。随着美国将重心转向亚太,欧盟既无力独立承担乌克兰长期防务,又难以抗拒美国主导的“俄乌分治”方案。巴黎政治学院教授莫伊西指出:“马克龙试图用‘强硬的模糊性’掩盖欧洲安全自主的破产——既不敢公开反对美国,又无法说服普京。”

当马克龙质问“俄罗斯还要杀害多少儿童”时,乌克兰前线医院正因弹药短缺被迫截肢伤员。这场冲突早已超越地缘争夺,成为考验国际规则底线的伦理战场。然而,西方“以拖待变”的战术与俄罗斯“以战逼和”的逻辑,正将平民生命挤压成谈判桌上的数字。



眼下,马克龙的“强力行动”承诺需直面三重拷问:军事上,欧洲能否承受与俄直接对抗的风险?经济上,法国如何说服疲于通胀的欧盟民众继续援乌?外交上,若美俄达成秘密协议,巴黎又能否守住“乌克兰主权完整”的底线?答案或将决定战后欧洲是成为独立一极,还是沦为大国交易的附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