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事件将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4 月 5 日,据路透社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美国大使馆就俄罗斯导弹袭击事件的回应极为失望,并公开表达了不满。此次袭击发生在泽连斯基的家乡克里维里赫,造成了极为惨痛的后果,共 18 人死亡,其中包括多名儿童。
多个国家驻乌克兰大使馆谴责袭击并明确指出俄罗斯是罪魁祸首,然而美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在谴责时却未提及俄罗斯。
美国驻乌克兰大使布丽奇特・布林克只是表示,4日晚克里维里赫一游乐场和餐馆附近遭弹道导弹袭击,说了一下伤亡人数,强调了战争必须结束。
泽连斯基在社交平台X上直言,美国大使馆的回应令人失望,如此强大的国家却做出软弱反应,在谈及杀害儿童的导弹时甚至不敢说出 “俄罗斯” 一词,之后在视频讲话中他还称赞了那些能 “明确、直接说出真相” 的人。
就在泽连斯基表达对美不满后,据《基辅独立报》4月6日报道,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基辅传出爆炸声。基辅市长克利奇科报告称,达尔尼茨基区有人员受伤,袭击造成多辆汽车受损、部分建筑被毁,基辅多个地区发生火灾。
如今,乌克兰已丧失决定自身命运的主动权,其生死存亡似乎全由美国和俄罗斯决定。在遭受如此密集而惨重的袭击后,乌克兰政府是否会在夜深人静时后悔当初放弃核武器的重大决策?
毕竟,它曾拥有核武,本来是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多话语权和自保能力的。
我们回顾下历史,乌克兰曾经还是世界第三大核大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也继承到了苏联庞大的核武库,但是却在短短十年间销毁殆尽。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分到了176枚SS-24型洲际导弹、2500枚战术核武器、1272枚洲际导弹核弹头以及 44 架具备核投放能力的战略轰炸机等。
然而,这看似强大的核力量,却成了美俄眼中的 “不稳定因素”。俄罗斯与乌克兰在独联体发展、克里米亚归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且乌克兰核武器密码虽暂时在俄手中,但破解并非难事,这让俄罗斯深感威胁。美国则担心苏联核武分散,落入恐怖分子或敌对国家手中,因此美俄在推动乌克兰去核化上达成一致。
美俄采取 “萝卜加大棒” 策略。俄罗斯利用乌克兰能源依赖,以断供石油天然气相要挟,要求其将核武器送至俄罗斯销毁。
当时乌克兰经济本就因苏联解体陷入困境,失业率高达 40%,财政赤字攀升,俄罗斯的施压无疑雪上加霜。美国方面,先是国务卿贝克表明苏联核遗产应由俄罗斯继承,然后又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克林顿政府更是强调,在乌克兰批准核协议前,不会提供援助和建立其他领域关系。
单身乌克兰国内当时对于去核其实也存在争议。议会和军方的部分人士认为核武器应该归乌克兰所有,乌克兰能够自行决定处置方式。也有人提出折衷方案,先销毁战术核武器,保留战略核武器。
1992 年 7 月,乌克兰表示将送数百枚战术核武器至俄罗斯销毁,战略核武器则延至 1994 年。但 1993 年,乌克兰国内主张留核的声音增强,俄乌关系紧张。
美国见状,派遣特使表示将与乌 “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军事援助并调停俄乌争端,国防部长也承诺加大补偿。
最终,1994 年 1 月,乌克兰与美俄签署《关于销毁乌克兰境内全部核武器的三方协议》,美国提供 1.75 亿美元拆除补偿款和 1.55 亿美元经济援助。同年 12 月,美、英、俄、乌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乌加入《核不扩散条约》,舍弃核武器,三国提供安全保障。但该备忘录无实质法律效力。
此后,乌克兰按照协议逐步销毁核武器及载具。1996年运走最后一批洲际弹道导弹,2001年捣毁最后一个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同年拆解最后一架图160轰炸机,次年销毁最后一架图95轰炸机等,彻底成为无核国家。
从短期收益上看,乌克兰因为去核是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援助,并且还减轻了核武维护负担,使得当时的经济和政局有所恢复。
但从长远来看,失去核武器后,乌克兰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大幅减少,面对俄罗斯时没有了威慑力。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和2022年俄乌战争都证明,俄罗斯对于失去威慑乌克,可以说是毫无顾忌,而拿到利益的美英也并没有履行所谓的安全保障承诺,《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成了一纸空文。
如今,面对俄罗斯的导弹袭击,乌克兰军事防御艰难,外交支持也不确定。美国大使馆在此次袭击事件回应中的表现,让乌克兰失望。
乌克兰去核是迫于美俄压力、自身经济困境和能力有限的无奈之举。虽然避免了维护核武器的巨大成本,但失去重要战略威慑力,陷入地缘政治被动局面,虽然放弃核武可以算是无奈之举,但是当时做决定的乌克兰官员们,如果能预见到今天的局面,是也会做出相同的决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