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队训练基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标语格外醒目,哪怕是最顶尖的国家队运动员,也需要日复一日打磨基本功,越是大赛,比拼的越是谁的发挥更稳定、基本功更扎实。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党组机关报、“体育传媒国家队”,中国体育报也同样将提升编辑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作为基本功、必修课,通过系统学习、主动实践,不断强化思想认识,提升干事创业本领,增强服务体育强国建设中心任务、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不断提高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实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营造氛围、凝心聚气。
站稳人民立场 筑牢“四力”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体育报作为1958年成立,拥有68年发展历史的“老报”,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鲜明的“人民基因”。无论是最早发表于《新体育》杂志上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还是发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通过读者投票选出的“全国十佳运动员”,无不彰显了中国体育报的“人民本色”。
进入新时代,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体育报坚守“办报为民”的初心,继续在版面保留“读者点题”栏目,通过编读往来精心撰写读者关心关注的运动队、运动员稿件;对读者来信、读者来电高度重视,认真答复的同时也作为报道的选题方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体育报接到了大量关于畸形“饭圈文化”侵袭体育界的来信、来电,表达了对畸形“饭圈文化”影响运动员训练比赛,扰乱赛场环境的愤慨、担忧。报社编辑部第一时间成立由总编辑牵头的采编报道小组,深入国家队一线,了解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的思想动态;主动与体育总局相关业务司局、项目协会沟通联系,确定选题方向;拓宽报道思路,在寻求中宣部、网信办支持的同时,加强与司法界、媒体界、学界联系,探索多措并举治理畸形“饭圈文化”的可能性。中国体育报于2023年11月27日推出“钟体平”评论文章《坚决抵制‘饭圈’乱象 聚力聚焦事业大局》,呼吁社会各界让运动员安心、专心聚焦本职工作,更好发挥体育榜样的力量,表明了鲜明的态度。此文在全网引发热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国家体育总局开展的国家队思想道德和作风建设专项教育工作,也将抵制畸形“饭圈文化”列为重要内容。之后一年多的时间,中国体育报连续围绕治理畸形“饭圈文化”主动发声,亮明立场观点。不久前刚刚闭幕的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再次组织撰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多措并举治理“饭圈”》稿件。近日,多支国家队发布文明观赛倡议,坚决杜绝畸形“饭圈文化”,对赛场上不理智行为说不,赛场环境明显改善。在此过程中,中国体育报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提升“四力”的根本任务是更好地服务人民,将“民之所盼”用“我之所为”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也是提升“四力”的前提和基础,唯有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才能在新闻宣传报道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才能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才能让脚下的泥土更加坚实,眼中的故事更加鲜明,脑中的思考更为深邃,笔下文字更见真情。
坚持内容为王 紧扣“四力”核心
全媒体时代,尽管新闻的生产方式、技术手段、传播渠道发生深刻变革,但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基本逻辑。近年来,中国体育报坚持在“报网端微号”全平台发力,突出“挖深度、有态度、可视化”三大特点,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融入策划创意、采访编辑、产品制作全流程,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产生大声量,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改革、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2023年,中国体育报推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通过实地调研采访,深入基层、扎根一线、进入现场,挖掘全国各地在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创造实践、典型经验做法,以实际行动提升“四力”,彰显基层一线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基本盘”的作用。记者来到贵州榕江,了解“村超”的发展历史,探讨未来走向,总结文化特色,推出了《从“找乐子”到“探路子”》《我们早就准备好了!》《从“村超”到“班超”的进化之路》等系列调研稿件,得到榕江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在业界引发关注反响;为破解足球“12岁退役”现象,记者历时三个月,对北京足球青训工作进行调研,推出《“12岁退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走训制:资源夹缝中的体系建设》《从基础做起 让青训看到曙光》等稿件,“12岁退役现象”被写进了体育总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记者深入社区学校,走到田间地头,真切感受到了体育在人们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升“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媒体智慧和力量。
可视化是媒体内容创新与传播转型的主战场。近年来,中国体育报整合优化视频团队,以“主力军”的姿态加速挺进“主战场”,除了按照“短时新”的要求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赛期间制作生产“第一落点”的赛况、采访、分析的轻量化内容外,也充分发挥自身深入体育各领域的优势和特长,制作一系列“长视频”作品,传播体育文化。最典型的案例当属在进行北京足球青训调研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北京国安球迷杨雪因病去世的消息,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球迷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纪念缅怀活动,通过多方联系、扎实采访,制作了名为《聚·爱 不止足球》的长视频产品,讲述了杨雪去世前后的感人故事,有效挖掘了积极正面的足球文化,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全网播放量近千万次,登上新浪微博“体育热搜”榜单,成为了现象级足球文化视频产品。该视频也得到了很多非北京球迷的支持和认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不同地域、不同球队间球迷彼此攻击、倾轧的不良风气,展现了足球正能量。
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提升“四力”的重要成果就是生产出更多有品质、有品牌、有价值的内容,用思想深度、传播广度、情感温度打造“硬通货”,赢得受众的“好口碑”。
保持终身学习 护航“四力”提升
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媒体工作者更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时刻保持好奇、虚心,树立并实践终身学习理念,才能积极应对传播内容、呈现方式、新闻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带来的新挑战。体育界有句话: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中国体育报也以打造“学习型”报社为目标,时刻保持“归零”心态,向报社68年的深厚历史学,向采访对象的精神事迹学,向时刻在发生的鲜活事件学,向出色出彩的同行学,从学习中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汲取前进力量。
“68岁”的中国体育报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记录者、见证者,同样也是新中国体育历史的一部分。为了用好用活中国体育报这座体育历史“宝库”,一方面搭建常态化沟通交流平台,邀请报社老领导、老同事定期与新记者编辑沟通交流工作心得、采访经验,另一方面深挖老报纸好内容、好版面,策划制作“中国体育报下午茶”融媒体产品,让老报纸焕发新活力、讲述新故事。如在年代剧《小巷人家》热播时,结合当时剧中出现的许海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内容,策划《重温中国奥运首金》,将中国体育报1984年8月1日的版面以及社论《伟大的一天》以融媒体的形式再次呈现在读者面前;如将冰心、臧克家、史铁生等名家在中国体育报发表的体育类文章再次进行整合集纳;再比如面对畸形“饭圈文化”的不理智,介绍上世纪80年代女篮运动员宋晓波和群众通信的故事,呼吁运动员和粉丝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在各自的领域共同成长。
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是中国体育报的采访对象,更是挚友和学习榜样。通过常年接触、深入采访,记者了解很多运动员、教练员成长奋斗背后的故事,通过跨部门常态化分享交流,也将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日常工作、日常要求。杭州亚运会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颁奖仪式后,前方记者敏锐地观察到邹佳琪先把合影用的国旗认真叠好后才退场,受教育被感动的同时制作了短视频产品,瞬间刷爆网络,成为“爆款”。巴黎奥运会赛场上,面对西方势力打着反兴奋剂的旗号,蓄意抹黑中国运动员的丑恶行径,面对赛场内外国外选手的冷嘲热讽,面对前几个比赛日未见一金的压力,潘展乐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强势夺冠,就此在拉德芳斯游泳馆掀起“红色波涛”,常年跟踪采访游泳专项记者也眼含热泪写下《潘展乐将金牌献给伟大的祖国》的标题,深情讲述了潘展乐金牌背后的感人故事。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生动体现,也是提升“四力”的必由之路。在未来的工作中,中国体育报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主责主业,以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播体育正能量为己任,推动采编队伍不断夯实“四力”基础,以“脚踏实地、眼观六路、脑思全局、笔绘宏图”的责任和担当,谱写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