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解放军各军兵种的装备更新与换代,大多数人的关注焦点多集中在形形色色的主战类装备方面。但实际上,一些看似很不起眼的辅助类和保障类装备的进步与换新,背后体现出的也是部队综合战斗力的提升。日前,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的一张照片,所反映的就是正在解放军航空兵部队中日益普及的一项新变化,即负责跑道巡查工作的装备上新了。
海航地勤人员开卡丁车巡查跑道
从照片中可见,在海军航空兵某岸基固定翼飞机部队中,多名负责机场跑道巡查的地勤人员正在进行相关作业,他们的任务是检查跑道上是否有可能影响战机起降安全的异物,如树枝、石块和人员不慎掉落的物品等。这些异物可能会在飞机起降过程中被吸入发动机,抑或是可能因自身较为锋利而划破起落架轮胎。故它们是机场跑道维护和保障作业中,必须被严格检查和排除的对象。
海航地勤人员开卡丁车巡查跑道并捡拾异物
而与很多人传统印象中的“多名地勤人员排成一排或数排,以100%人工的方式弯腰低头步行巡查跑道”的方式不同,这些解放军海航部队地勤人员使用的工具无疑相当“洋气”。没有错,那就是开着某国内数码品牌公司出品的电动卡丁车。很显然,对于动辄两三公里、甚至可达四五公里长的地面机场跑道来说,这种巡查方式的效率绝对要高得多。无独有偶,在央视军事频道此前的一则报道中,则出现了解放军空军某部的地勤人员,站在平衡车上巡查跑道的画面。
使用平衡车和清扫工具的空军地勤人员
于是,既然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岸基固定翼飞机部队的地勤,都用上了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电动卡丁车和平衡车,那海军航母舰勤人员是否也可使用类似的装备呢?不妨来简单地推测一番。
使用平衡车的海航部队地勤
我们知道,针对航母飞行甲板上可能存在的异物进行处理,目前基本有俄式和美式两类做法。在俄罗斯海军这里,其惯用的方法为使用甲板吹除车。这种甲板吹除车采用轮式拖拉机底盘,搭载一台老式航空涡喷发动机,发动机喷口朝向地面,以喷出高速气流的方式将甲板上可能存在的异物吹走。随着吹除车逐步接近航母飞行甲板边缘位置,异物也将就此被吹到海中,不会对舰载机的起降带来影响。
俄军航母上的甲板吹除车
而在美国海军这里,相比起使用甲板吹除车,其始终坚持的做法就是颇为传统的“甲板散步”,也就是组织数百名舰员排成几个横排,以步行的方式低头巡查飞行甲板并清理异物。之所以要不只一排,是为了以“多筛几次”的方式尽最大可能地不出遗漏。从美国海军于1922年装备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到现在,“甲板散步”这一做法已持续了80多年
“辽宁舰”舰员们进行美式“甲板散步”
至于解放军海军,则在检查和清理航母飞行甲板异物方面完完全全地遵循了美式做法。究其原因,美式做法有着两个显著的优点:
其一,避免异物因高速气流吹飞而产生危险。俄式甲板吹除车固然效率更高,但无法100%地保证异物被吹走的方向,如果一些异物被高速气流吹起并“崩”到飞行甲板的某些人员、设备和装备的身上,那事情可就严重了。
美军航母上的“甲板散步”
其二,可尽量避免类似异物的再度出现“甲板散步”的效率虽然低,但其并不只是在检查甲板和清理异物,而是可通过对异物的搜集来进行复盘,即某种异物为何会出现。举例来说,飞行甲板上或掉落有一支圆珠笔,其可能是某位舰勤人员不慎遗落的。在对异物进行分析后,日后对所有舰勤人员的培训和日常操作提示中,即可加入一条“注意把自己的笔放在不容易掉落出来的口袋中,或是别得更牢固一些”。
“甲板散步”时的人员注意力集中于地面
这样想来,在未来的一个时期,解放军海军大概率仍会维持这种更加细致的美式做法。不过,“甲板散步”不只依靠两条腿,而是使用电动卡丁车或平衡车来移动,是否可行呢?目前看来,概率恐怕并不大。
“甲板散步”时的人员注意力集中于地面
毕竟,当舰员们进行“甲板散步”作业时,他们的视线和注意力均主要集中于脚下,而不是行驶正前方。如果说地面机场的地勤人员可放心大胆地往前开,那舰勤人员也这么做可就太危险了。一个不留神,正在全神贯注于小车周围甲板情况的他们,就可能不慎开到甲板边缘并落入海中,这种危险性绝不容忽视。不仅如此,相比起陆地环境,航行于海面上的航母很难保证绝对的平稳状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在飞行甲板上“飙车”的危险性。
国产航母“福建舰”
因此,当下最为原始、但细致程度和安全系数都较好的“甲板散步”,或依旧会在解放军海军航母这里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升固然是好事,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诸如“福建舰”等国产航母甲板上“飙一圈”的一幕,很难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