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车企争相标榜功能创新的「上限」,自动驾驶级别、屏幕尺寸、算力参数,却鲜少有人愿意俯身探讨一条更基础也更重要的「下限」——当科技狂欢的泡沫退去,如何守住一辆汽车作为工业制造产品的本质安全?
4月3日,一汽-大众最新发布的安全测试纪录片,用近乎严苛的数据和工业语言给出了答案:真正的敬畏,不是对技术的无限追逐,而是对安全底线的死守。视频中,一汽-大众从零部件耐久试验、整车耐久试验、极限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安全测试四个层面阐述了「一辆好车究竟是怎么炼成的」。
而我们也不难窥见,在围绕一辆车的全生命制造流程过程中,一汽-大众究竟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目的就是不让一款车在任何条件下出现问题。这种对于造车的敬畏心,不仅源自于一汽-大众对于汽车的本质理解,某种程度上也来自其过去汽车工业技术的沉淀。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一辆好车的三道保命题
在延续德系工业的严谨基因与中国本土化创新与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一汽-大众始终严格的制造标准,将安全和品质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在成立的三十几年里,一汽-大众有三个核心的技术坚持:1、坚持德国制造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把控质量和工艺标准;2、坚持基于最纯电的原生车型做开发;3、坚持德国大众全球统一的质量体系认证和安全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一整套全生命周期安全体系,围绕着生产研发、量产、售后的「三道防线」,为中国消费者打造多维度的安全屏障。
从源头保证一个产品的品质,一汽-大众从车辆的生产研发阶段开始,就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比如在车辆的焊接过程中,一汽-大众采用高精度的工业相机与AI算法检测焊点质量,即便0.1毫米的焊接偏差也可以被实时捕捉,排除潜在危险。
同时,基于智能电动汽车的耐久性、安全性考量,一汽-大众还在生产线设置的三重冗余检测机制。尤其在电池安全测试方面设置了多达436项检测标准,包括防过充、防短路等方面的测试,全面评估电池的安全性能,确保其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和安全。相比之下,行业常规的电池安全测试通常在100-200项之间,部分领先车企也仅为300项左右。
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完成生产研发阶段的工作,一汽-大众还要求每款新车都要经历堪称「自虐」的实车测试:45周8000公里烂路强化考验,模拟用户30万公里极限驾驶的耐久交变试验,以及高温、高寒、高原「三高」极端环境测试。其中,10万次车门开关试验超出行业标准三倍,独创的康采恩腐蚀试验确保车身12年防锈蚀能力。
在一汽-大众内部,这些严苛流程被工程师们称为「足月车」理念。换句话说,在一汽大众看来,只有经历完整的孕育周期,才能诞生出真正成熟、安全的汽车产品。
至于在车辆卖出后可能出现的质量、品质问题,一汽-大众也做出了充分的预判和保证。以揽境、揽巡系列车型为例,一汽-大众围绕着车辆的全生命周期推出了「双揽终身质保」,并拓展至全系车型原装备件终身质保,打破了行业普遍的3-5年的质保惯例。
2
1年54亿的安全投入,一汽-大众只为不让事故成灾难!
基于这样的红线思维,在今天当行业普遍「降本增效」的视角下,一汽大众围绕着车辆的安全、质量上的投入却反而呈现出逆势增长的趋势。今年1月,一汽-大众宣布,未来每年将投入180亿元用于科技研发,其中,约30%或将定向用于安全技术,包括智能驾驶、三电安全及车身结构优化。
目前,在新疆吐鲁番、黑龙江黑河、吉林农安等地,一汽-大众建设了多个覆盖寒带、热带及高原的试验场,单黑河极寒试验场的极寒舱设备成本就高达3800万元,吐鲁番暴晒试验场单日运行成本更是超15万元。曾经有机构做过测算,单式这些试验基地的年均综合运维费用预计在5亿-8亿元。
以一汽-大众在长春打造的碰撞试验室为例,仅试验场的建设成本就达到2亿元。在这一实验室内,一汽-大众的汽车系统能够进行各种复杂的碰撞测试,不仅可以完成全部国标C-NCAP、C-IASI等行业标准要求的碰撞试验,还可以开展大量国标未覆盖的内部标准碰撞试验。
在测试过程中,还涉及到56个碰撞假人,涵盖不同性别、年龄、身形。这是因为,一汽-大众深知,即便只有0.01%的事故发生比例,一旦落到某个具体的人身上,就是100%的灾难。其中,最昂贵的THOR-M假人单具造价高达2300万元,身负132个传感器,可以精准感知内外部受到的细微伤害。
在这样的投入力度的背景下,有数据显示,一汽-大众每年在产品质量验证环节花费的成本比很多新势力、自主品牌要多出数倍。在用真金白银浇筑而来的安全护城河中,或许恰恰是这些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是一汽-大众希望通过产品传递给用户的,品质是一汽-大众的基石,而安全是一汽-大众的底色。
3
一个锁扣,让儿童受伤率降低43%!
在一汽-大众内部,这份对于「安全感」的绝对重视,对于品质造车的绝对信仰,也在不断驱动着工程师们在产品打造的生命周期中「自找麻烦」。
去年7月,新迈腾上市,在确认最终上市时间之前,管理层曾犹豫过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否要提前向终端市场投放,从而反推终端销售的节奏和效率。但最终考虑到为期三个月寒期测试不能缩短,管理层还是决定放弃这一提案。而是将大到寒区道路的耐久试验、电子元器件功能的可靠性实验,小到空调低温工作的能力、封闭性性能实验等,一一落在实地。
而这样的故事,在一汽-大众内部比比皆是。比如,当别的车企用「满足国标」作为安全宣传点时,一汽-大众的工程师却在深究:为什么欧洲儿童安全座椅的固定方式在亚洲家庭使用场景中失效概率更高?于是诞生了可兼容ISOFIX和LATCH双系统的全维座椅锁,这个看似微小的创新,在真实事故中让儿童受伤率降低了43%。
再比如,在ID.系列电动车开发过程中,工程师团队主动增加了远超国标要求的「电池针刺实验」。当行业普遍采用钢针刺穿测试时,创新性地引入了「热失控触发机制」,模拟电池在极端碰撞中电解液泄漏后的连锁反应。这种近乎苛刻的测试标准,最终让ID.7 VIZZION在2024年中保研测试中,获得了最高等级(G)的优秀评价。
这些坚持背后,是一汽-大众对工业本质的深刻理解:安全没有「够用」。回过头来看,这些投入的精力、成本,产出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许并没有产生多少直接的经济收益,但在一汽-大众看来,汽车安全远远比经济效益更重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安全在新能源时代不是被弱化掉了,而是更加重要了。当汽车产业快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变,把产品卖出去并不是终点,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技术变革中贯彻自己的安全理念,为用户提供真正品质且「安全」的汽车,才是一家负责任的车企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