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派出所到反诈战场,从研判岗到宣讲台,无锡江阴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女警李曦在藏蓝警服上绣出了别样的“红”——那是身为刑警的忠诚本色,更是百姓心中温暖的守护色。
李曦,2012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江阴市公安局刑事警察大队反通信网络诈骗中队二级警长,获个人嘉奖6次。
反诈阵地的“心理战专家”
在刑警大队,李曦是一名集研判、侦查、材料等技能于一身的“多面手”。由于具备丰富的派出所工作经历,口才又好,擅长做群众工作,初到刑警大队就被委以重任——担任反诈中心的一线宣防员。
2023年初春的一个深夜,反诈中心的报警铃声骤然响起。“李警官,有位退休教师正要转账,疑似被骗,数额还不小!”接到指令,李曦抓起笔记本就往外冲,驾驶警车奔赴夜色。
赶到现场时,65岁的周大妈正举着手机与骗子冒充的“上海警方”打着视频电话,李曦一个箭步夺过手机,画面里的“警官”瞬间黑屏。“他们说我涉嫌洗钱,要冻结所有资产......”老人眼里蓄满泪水。李曦半蹲着握住老人的手,掏出自己的警官证:“您看,这才是真警察的证件,右下角有防伪水印。”
从晚上8点到凌晨4点,李曦与老人聊了一夜,在笔记本上“唰唰唰”地记满了17页纸,有骗子使用的话术,也有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李曦说,每一次劝阻都是一次学习,掌握骗子的手法和他们想要攻击的“弱点”,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的放矢。这样的“心理攻防战”,李曦每月要经历十余次。
宣讲台上的“追光者”
争分夺秒的反诈“赛跑”,李曦在一次次经历中总结得失,在反诈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不断锻炼和精进着自己的能力。渐渐地,她将自己的反诈经历汇编成宣讲材料,把反诈故事带到学校社区,带到广场公园,带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
为了提升宣讲水平,李曦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宣讲比赛,在实战和练兵的融合中寻找更高能力的突破口。那是2023年夏天的一次宣讲比赛,由于连续熬夜处置警情,李曦的扁桃体已发炎红肿,但她仍然全力以赴。
“当我将拦截下的被骗款交到这名单亲母亲的手中时,她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情绪……”她的声音突然哽咽。这不是设计好的情节,而是她日日夜夜投入这份工作的真情流露。在台下观众的掌声中,大屏幕上打出了评委的评语:“有血有肉的真情,胜过万千技巧。”
2024年白露时节,又是一次宣讲练兵。李曦对镜整理警礼服,想起刚处理完父亲的后事,接到宣讲参赛任务时她抱着父亲的遗物发起了呆——那位总在她比赛前发“加油闺女”信息的警察父亲,如今已悄然定格在黑框相架里。但当她转身走向宣讲台前时,肩上的银色警衔依然坚强如剑。
“数据迷宫”里抽丝剥茧
那些被李曦编入宣讲稿的鲜活数字,皆是屏幕前熬出的星火:每场反诈宣讲,背后是十几个小时的数据梳理;每次精准预警的短信,源自上百次“模型”调优的碰撞。即便是深夜、是休息日,李曦面前的电脑显示器上,依然在跳动着通话频次热力图、资金流向拓扑图和关键词云图。
在一起诈骗案件的侦破工作中,她连续七天泡在上万条通话记录里。“研究诈骗动态,要抓牢时间节点,如情人节、双十一等——他们利用节假日前人们期待、焦虑的心理实施诈骗。”她将最新提炼的21条“迭代诈骗话术”写进案件研判报告,并在一份宣讲PPT上标注大字:“骗子比你更懂心理学”。
为验证刷单诈骗新变种,她曾对数百起报案笔录做交叉分析,最终在“快递贺卡红包返利”类诈骗手法里拆解出多个诱导层级,据此设计出反诈“灵魂三问”——“要扫二维码吗?有天降红包吗?大额返利是真的吗?”。
她编发的反诈预警短信覆盖47万人次,反诈宣讲足迹遍布全市138个社区,协助侦破电诈案件35起,对受诈潜在群体劝阻成功112例……
文/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