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杨昌济临终之前给好友章士钊写信,满怀兴奋地提到了自己两个门生,他说:“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求国则已,求国必先重二子。”
杨昌济信中提到的“二子”,一位是毛泽东,另一位则是蔡和森。蔡和森出生于1895年,较毛泽东年长三岁,二人同为湖南老乡,又同是杨昌济的学生。
上个世纪初,毛泽东和蔡和森在湖南求学期间,曾经在杨昌济家里办过一个“新民学会”。后来这个学会就变成了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第一个革命进步团体。
曾经的蔡和森,是“新民学会”中第一个提出要把同学们先进的思想成果推广到社会政治运动中去的人。少年时代的他雄心万丈,豪言“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
后来,蔡和森又第一个提出要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切果然如他所预言的那样。1921年,蔡和森和向警予留法归国后,在中共三大、四大当了中央委员。
建党之初,蔡和森一直是党的早期领导人,但是如今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有蔡和森,这主要是由于他牺牲得太早了。
那么,在蔡和森短暂却辉煌的一生中,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最后又是怎么牺牲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述的故事了。
前面我们提到过,蔡和森是湖南人,他的一生与毛泽东特别有缘分。他们不光同为湖南老乡,拜在同一个恩师的门下,他的家乡与毛泽东的家乡,也只差一个字。
毛泽东的家乡叫“湘潭”,蔡和森的家乡就叫“湘乡”。湘乡是清末名臣曾国藩发迹的地方,清末时期,当地曾经有过三大家族,一个是曾国藩家族,另一个是秋瑾的家族,还有一个姓葛的家族。
葛氏家族在清末出了一个湘军参将兼盐运使,是曾国藩的姻亲,而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就出自这一家。
葛健豪在十六岁时,嫁给当地富户之子蔡蓉峰,但是当时蔡家已经家道中落。蔡容峰在上海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工作,于是全家人搬到了上海,蔡和森就是在上海出生的。
蔡家有六个孩子,蔡和森排行老三,只是因为前头两个兄长都早逝了,所以他事实上算家中的老大。1908年,蔡和森的母亲与父亲发生情感纠纷,后来就带着他回到了湖南乡下种田维生。
由于家中遭遇经济困难,十三岁的蔡和森就跑到一间辣酱店当了三年的学徒,直到十六岁时,才进了永丰国小的三年级。
蔡和森求学的过程尽管有点曲折,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却很好。于是在1913年,他考进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成了杨昌济的学生。
毛泽东和蔡和森二人一起在学习了五年,在这五年当中,他们组织了几个志趣相同的朋友,在老师杨昌济的带领下,就以杨家为据点,搞了一个“新民学会”。
在他们这帮进步学生搞“新民学会”的同时,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也没有停下来。她于1915年,在湘乡办起了女子中学,自任校长并兼任导师,教当地女性学习文化知识与绣花技术。
当葛健豪听说儿子蔡和森有开启民智,拯救中国的举动时,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母亲是一个见识超凡的女中豪杰,作为儿子的蔡和森,更是青出于蓝。
因此在二十三岁以前,蔡和森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远见,与过人的宣传、组织能力。1920年,蔡和森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和向警予一起去法国留学。
在法国,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蔡和森阅读并翻译了几百万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书籍,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从空想到革命》、《国家与革命》等。
同时,蔡和森又两度参加中国学生在当地发起的抗议游行活动。而他的母亲葛健豪也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了法语,且能独立阅读当地报刊,还参加了全部的革命游行活动。
1921年,蔡和森全家回国。不久之后,蔡和森就在陈独秀的推荐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蔡和森、向警予参加中共二大,当选中央委员,向警予因此成为我党最早的女中央委员。
而此时的毛泽东,正在组织安源大罢工。1923年,蔡和森、向警予、毛泽东三人同时参加了中共三大,同时成为中央委员。
蔡和森求学时长于文科,归国后迅速成为我党一名重要的理论家兼宣传家。他后来出版《社会进化史》,是中国最早一批以马克斯哲学思想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学者。
“五卅运动”中,蔡和森作为领导人,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撰写了一篇《告全国民众书》,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由于在理论宣传战线上的卓越表现,他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了政治局委员兼中共中央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前后,他曾经多次在党内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政治主张。
1928年,在中共六大会议上,蔡和森在会上提出了在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割据局面的设想,同时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兼宣传部长。同一年,他的四弟蔡麓仙与向警予牺牲。
母亲葛健豪自1921年回国后,一直在湖南从事“男女平权”运动并开办女子学校。大革命失败后与子女一起辗转多地从事地下活动,1928年回到湖南家乡。
1931年,蔡和森接受组织安排赴香港工作。临行之前,曾有人劝他三思而行。因为香港的党组织遭遇叛徒出卖,几乎全部被破坏,过去恐怕有生命危险。
但是蔡和森却说:“干革命,哪里需要哪里去,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安危”。当时蔡和森去香港,是带着第二任妻子李一纯和刚出生的女儿一起去的。
蔡和森是在1931年3月到的香港,国民党反动派在次月就派了顾顺章到香港。当年的6月10号,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蔡和森本来可以不必参加。
但是蔡和森不放心现场的情况,坚持留下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只身前往。事后蔡和森被捕,因为叛徒顾顺章认出了他。
蔡和森入狱后宁死不屈,因此遭到国民党残酷的毒打与折磨,并在不久后将其秘密杀害。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在1943年病逝,死前一直不知道儿子牺牲的真相。
蔡和森的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活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官至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另一个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呢?其实英雄与时势不过是相互成就罢了。杨昌济的两个学生——毛泽东与蔡和森,既被时势造就,也是造就时势的英雄。
蔡和森尽管在36岁时就英年早逝,不过他当初为中国革命铸就的理论丰碑,在后来还一直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1949年,蔡和森的同学兼知己毛泽东,最终凭借其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与坚定的革命信仰,实现他们在“恰同学少年”时的远大志向,在历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场的革命的成功,最终也印证了他们的恩师杨昌济当年知人、识人的先见之明!
- 参考资料:
- 《老师眼中的毛泽东:杨昌济赞其“海内人才”可救国》——《中国新闻网》,2009.02.23;
- 《毛泽东、蔡和森等第一师范学人萌发的建党初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07.20;
- 《蔡和森: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第一人》——《北京档案》,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