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起,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将每年4月的第二周确定为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或者哺乳动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的寄生虫病。


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湖区四省”(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是我国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地区。

人是如何被血吸虫病感染的

血吸虫的发育分为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共七个阶段,其中尾蚴是可以感染人体的阶段。

尾蚴在水中接触到人的体表后可侵入人体。有实验证明,人体只要接触尾蚴10秒,就可被感染。


感染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潜伏期14天-84天不等,一般为35天-42天。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和腹水,可导致死亡。

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一种只有图钉大小的淡水螺类。

血吸虫感染钉螺可在水中逸出大量尾蚴,有钉螺存在的地方就有发生血吸虫病的风险。水是钉螺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之一。

汛期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避免接触疫水

不接触有螺水体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

汛期水位上涨,尽量避免在河流、湖泊、池塘等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中捕鱼、游泳、洗澡或洗衣等。

因抗洪抢险、抢收抢种等原因无法避免接触水体时,需着长筒套靴等个人防护用品,防止裸露的皮肤直接接触水,隔绝尾蚴感染。

安全用水

尽量使用干净卫生的水源,不喝生水。

管好人畜粪便

安全放牧,避免粪便入水,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当不可避免地接触了血吸虫病流行区自然水体,出现了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及时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疾控中心/血防医院)告知有螺水体接触史,并进行相关检查,发现感染应及早规范治疗。



来源:湖北发布 湖北疾控

1.

2.

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