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歼-50的“沈六”,再次成为了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是必须提前声明一下,接下对“歼-50”的评论,并不代表我赞同相关图片的真实性。
首先,这次网络上出现的歼-50图片,大家有个最“直觉”的地方就是:机头太长了。
造成这种“直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试飞阶段的“歼-50”有一根长长的空速管;
2、图片的角度没有显示出座舱部分,形成了视觉误差;
3、硕大的主翼衬托的机头更加“修长”,这一点总会让我想起“黑鸟”侦察机,它的机头部分其实和歼-50很“神似”。
国外媒体过于歼-50的报道
其实,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用遮盖“歼-36”部分机体的方式,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歼-36”的机头也是不短的。
另外,这次“歼-50”的图片虽然比以前清晰了一些,但是所透露的细节依然十分有限,那些能看出侧弹仓、二元矢量喷口,我很佩服,可以说他们都是“火眼金睛”。
而在我看来,这次歼-50的图片终于结束了一个争议,那就是“北六”有没有一对可收放的平尾,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兰姆达翼后缘很“常规”,不存在可收放的平尾,它的“机动补偿”方式是可动翼尖。
美国“战区”网站认为,尽管中国的两款六代机在尺寸和重量上属于不同级别,但沈阳的歼-50看起来比成都的歼-36更先进。“战区”网站还认为,目前还不清楚中国的两款六代机是否与单一项目及其既定目标相关,还是针对不同“能力集”的两个独立项目。
网友绘制的沈六设想图
这句话听起来很晦涩,我替大家翻译一下,那就是不知道中国的这两款飞机是在竞标同一个型号,还是两个独立的型号。
我觉得,“战区”网站的认知也没有问题,因为沈阳的歼50看起来更像是一款“正常的战斗机”,而成都的歼-36,始终有人认为是一款战斗轰炸机,或者说隐身攻击机。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认知主要还是基于他们的功能或者属性上的,其实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说中国两款六代机谁比谁先进毫无必要,因为歼-36和歼-50明显走的不是一条路。或者说它们,明显就是两个独立的型号。
简单来说,未来这两款战斗机定位是完全错开,但是用途又是互补的:歼36突出的是远程作战,具有高隐身、大航程、高速度、大载弹量等特征,歼-50需要考虑到舰载的需求,相对会比较保守,但是依然具有高隐身、高机动、大航程、大载弹量等特征。
此外,要聊的是,综合目前已经公开的歼-50的图片来看,它的腹部的那个沟还是存在的。
很多网友,对此很不满,认为这个设计影响了隐身,影响了内置弹舱的容量。
但是我还是那句话,任何一款武器装备最终长成什么样,取决于性能的取舍和用户的需求,我们现在还没有靠谱的矢量发动机,那么这个沟就必须的存在,因为它可以起到一个飞行稳定性的作用。如果未来,我们有了成熟的矢量发动机的话这个沟是可以去掉的。
美国的六代机设想图
至于国外媒体关于中美六代机之间的对比和讨论,我觉得现在还为时过早。
当然我相信,美国人的综合技术水平,还是很优秀的,我也更相信,美国人在航空发动机上的优势,但是如果美国人想搞对比的话,还是先把他们的六代机造出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