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34年,中央红军在江西突围时,面对的是蒋介石精心布置的三道铁桶阵。可谁又能想到未来台海又经历了相似的“第一岛链”?

一道海峡,两场封锁。看起来如今的“困境”事实上91年前,伟人已经给了我们相当明确的“锦囊妙计”。

那么现在关键就在于,我们到底要如何在“封锁与反封锁”中进行谋划?而伟人曾经留下的妙计又是什么?



时下,我国统一大业尚未彻底完成,面对"台独"分子的屡次挑衅,大陆已经加快了“应对步伐”,从武器升级到“逐步紧闭”都在“步步为营”的解决这一历史残留问题。

不过目前对于我们来说,难点却并不一定在“岛内”,反而可能在“岛外”。在东海、南海、北海三大舰队外,正是美国通过所谓“印太战略”布局的第一岛链。

这条从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起,延展到菲律宾的“路线上”,台湾岛位于中央,对美战略承担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上这条“海上封锁线”曾一度遏制了我国发展,过去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是沙特,但沙特原油主要通过海路运输,岛链则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在军事上,美军在第一岛链上布置重兵,其目的则在于通过此举,牢牢将中国影响范围牢牢控制在“内海、近海”之上,就此可以预防美国霸权受到挑战。

如果我们想要收复台湾,乃至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就不可能局限在这“一隅之地”,那么如何突破“美军围困封锁”也成为关键。

纵观历史,对于中国来说或许除了“硬碰硬”的方式外,还能直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伟大领袖毛主席91年前,就已经提供给了我们一则“锦囊妙计”。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口号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当时蒋介石吸取前四次失败的教训,改用德国顾问设计的“堡垒主义”:在苏区周边修筑3000多座碉堡,步步为营压缩红军活动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刻其实美国在亚太的布局也早已埋下伏笔。

就在1951年,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岛链战略”,将日本、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串成三道铁链,意图将中国困在近海。

两者的本质惊人相似:通过地理控制压缩对手生存空间,以军事威慑迫使对方屈服。



像第五次“围剿”中,国民党军依托碉堡群封锁交通线,就和美军在第一岛链部署反舰导弹采用同一逻辑。

那么伟人是如何破局的呢?当时面对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等人照搬苏联经验,用阵地战对抗堡垒战,结果损兵折将。

毛主席却在《论持久战》中写下破局关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所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突然转向敌军薄弱处,以“兜圈子”战术跳出封锁线。

在江西信丰,红一军团新田之战歼敌300余人;在广东城口,红二师智取敌军指挥部,缴获枪支千余支。





这些胜利背后,正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军民一体的生存智慧”。红军每到一地,就会发动群众让追兵无粮可掠。

只不过当前的难点在于,第一岛链的军事部署可以算是围剿策略的“升级版”。目前日本政府正计划西南诸岛部署超过1000枚反舰导弹,甚至还打算继续在九州部署。

菲律宾不仅有9大基地可以供美军F-35起降,韩国济州岛的海军基地也可以停靠美国各大核动力航母。

但伟人的智慧以及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其实任何“物理封锁”都不能阻挡“坚定决心”,1934年,红军能用草鞋丈量五岭山脉,如今我们的潜艇就能在第一岛链外潜伏数月。



回顾毛主席真正破解“围剿”的核心,其实正是将“被动防御”转为“主动破局”的信念。

就在1934年突围前,红军与广东军阀陈济棠达成“借道协议”,以“互不侵犯”换取战略通道。

这种做法在今天其实仍旧,像是中菲在仁爱礁对峙时,中国海警船就会通过无线电警告、水炮喷射等非武力手段,既维护主权又避免冲突升级。

那么说回现在,伟人的方法我们到底知不知道?其实这种“智慧”早已经融入到了我国的“血脉”之中。



目前面对岛链封锁,通过近海构筑军事盾牌“防御”,远洋拓展常态化演习“突围”,以及不断发展前沿科技,从AI到量子领域,以“内功”破除“外壁”。正是三大“破局”之法。

纵观整个时间线来看,我们或许已经可以发现,所谓1934年突围所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事实正在为如今的“博弈”进行守护。

而伟人的坚定也启迪我们,破敌妙计固然重要,但坚守信心更加可敬。毕竟没有主权完整,何谈真正的大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

百度百科《第一岛链》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突破三道封锁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