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曲阜北部的九仙山系间,原本光秃秃的石质山体被一片苍翠覆盖。70 岁的舒平站在山坡上,抚摸着一棵碗口粗的楷树,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刻着她与女儿于娟跨越生死的对话。15 年间,这位退休教师用 1200 万棵树苗,将 2.3 万亩荒山变成了 “挪威的森林”—— 这既是女儿留学挪威时的浪漫约定,也是她们共同守护的生态理想。


2007 年,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于娟,在挪威奥斯陆大学研究可持续生物能源时,被当地广袤的森林震撼。“如果能在家乡的荒山上种满能源林,既能固碳又能产油,该多好。” 她与母亲舒平在奥斯陆湖边击掌约定。

回国后,于娟在曲阜包下 2.3 万亩荒山,选定种子含油量达 42% 的楷树(黄连木)作为能源林树种。这种耐旱耐贫瘠的 “石缝树”,根系能穿透坚硬岩层,叶片可制茶,果实可提炼生物柴油,堪称 “浑身是宝”。

然而,命运在 2009 年急转直下。于娟确诊乳腺癌晚期,临终前将科研笔记和《此生未完成》手稿交给母亲:“妈,替我把树种下去。”2011 年,32 岁的于娟病逝,舒平变卖城区房产,带着治病剩余的 30 万元,一头扎进荒山。

石缝里的愚公:15 年种树血泪史

生存挑战:曲阜北部山区土壤层不足 10 厘米,岩石占比超 70%。舒平跪在地上,用钢钎凿开石缝,塞进树苗,再用碎石压紧根系。为保墒,她在每棵树下铺上杂草,雨季用塑料布接雨水,旱季徒步 3 公里挑水灌溉。

技术突围:初期因缺乏经验,40 万棵树苗成活率不足 30%。舒平拜师山东农业大学专家,自学扦插育苗技术,在废弃窑厂建起 400 亩育苗基地。如今,她培育的楷树苗成活率稳定在 85% 以上,还研发出 “石质山地鱼鳞坑造林法”,被林业部门推广。

资金困局:种树年均投入超 50 万元,舒平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不足 500 元。2015 年,87 岁的刘湘贵老人偶然得知她的故事,临终前捐出 100 万元积蓄。“他说要在天堂看树长大。” 舒平在育苗基地立起 “湘贵林” 纪念碑,让爱心永续。

生命回响:荒山变 “金山” 的生态密码

科学价值:这片 “挪威森林” 已成为山东省木本油料产业示范基地。楷树种子提炼的生物柴油,碳排放比传统柴油降低 78%;树叶制成的 “复生茶”,抗氧化成分是普通绿茶的 3 倍,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 2 万元。

社会效应:护林队志愿者从最初的 3 人发展到 200 余人,包括退休干部、大学生和企业主。2023 年,舒平向黄河沿岸捐赠 50 万棵楷树苗,在梁山、东明等地复制 “挪威森林” 模式,推动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融合。

国际对话:挪威驻华使馆官员专程考察后,将其列为中挪碳中和合作案例。2024 年 APEC 会议期间,舒平培育的楷树被作为国礼赠予各国领导人,树牌上刻着:“来自中国母亲的绿色承诺”。

精神图腾:《此生未完成》的现代表达

舒平的帆布包从不离身,里面装着于娟的遗作《此生未完成》。扉页上,女儿用红笔写着:“妈妈把你的‘未完成’,变成了千万个‘正在生长’。”

这本书的版税全部注入 “于娟能源林公益基金”,已资助全国 12 个省份的生态项目。2025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修订版,新增一章《从实验室到山林:一位母亲的生态实践》,记录舒平将科研转化为绿色生产力的历程。

在曲阜复生能源林的制高点,一座 “生命瞭望塔” 正在建设。塔顶将悬挂于娟的全息影像,用中英双语循环播放:“当一棵树的种子落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就开始了。”

站在 2025 年的春天,舒平望着漫山遍野的楷树花,乳白的花瓣在风中摇曳,宛如女儿留学挪威时寄回的明信片。她知道,这片森林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母爱的纪念碑、生命的延续体。当每一片树叶在阳光下舒展,于娟的科研理想、舒平的执着坚守,都在诠释着同一个真理:爱,是最强大的生命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