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石灿
图片 | 新片场
房琪参加《乘风2025》的消息是从一个微信群传到我手中的。一时间,沉寂多时的微信群热闹起来,不为吃瓜,只为大家拥有一个共同的从业身份——自媒体人。
此时,不少人觉得自媒体人长出息了,毕竟,综艺节目《乘风》在娱乐圈的地位不可一世。但没过多久,坏消息也来了,房琪陷入舆论危机。
在《乘风2025》中,房琪因初舞台获得5A成绩被选为队长,与彭小苒、何泓姗组成三人组,准备表演周杰伦演唱的《珊瑚海》。
但是,三人的合作矛盾成为导火索。
房琪在群聊中推进进度,并要求队友及时回复,但彭小苒和何泓姗因拍戏和个人事务未能及时回应。节目组放出的聊天记录显示,房琪多次催促,但队友回复较慢,最长间隔超过24小时。
何泓姗后来澄清,称自己并未轧戏,且在2月19日已参与集体讨论并提供建议,2月21日与房琪电话沟通,2月22日彭小苒生病后三人暂停交流。节目组被质疑伪造聊天记录,刻意营造“队友不配合”的假象。
另一个争议点在是否添加Rap上。彭小苒认为《珊瑚海》可以加入原创Rap段落以增强舞台表现力,邀请朋友制作了改编方案。房琪反对,认为经典歌曲不宜改动,且团队连原版都未练熟,贸然创新会增加排练难度。但被曝出正片未剪辑的独白片段,被质疑“借机突出个人表现”。
何泓姗持中立态度,表示自己不会Rap,但支持其他两人尝试。
沟通陷入僵局,房琪初期委婉拒绝,但彭小苒未察觉她的反对态度,继续推进。彭小苒在未与队友达成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向“姐姐团”成员和音乐总监赵兆咨询Rap可行性。房琪情绪爆发,在音乐教室直接反对。导师介入,赵兆最终否决Rap提议,团队回归原版表演。但三人因前期沟通不畅,舞台表现仍被批评“缺乏默契”。
节目正片以房琪的视角展开,突出她的焦虑和“受害者”形象,节目组公布的聊天记录显示,房琪曾向导师暗示队友因拍戏耽误排练,但何泓姗事后反击,曝光排练时间线,指出节目组恶意剪辑,删减了她的积极回应部分,导致观众误以为她不配合,直接推翻节目叙事。
此外,房琪因过度强调队长权威,被批评“控制欲强”“打压队友创意”,导致团队凝聚力瓦解。
4月4日播出的最新一期节目中,在二公组队环节,房琪同时被叶童、李艺彤选择,她以“想要尝试唱跳舞台,担心叶童的精力问题”为由婉拒叶童,还补充“希望你能玩得开心”,叶童当场回怼,“你怀疑我的精力,我觉得你有问题”。该片段播出后引发网络热议,“叶童怼房琪”“房琪情商”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对比其他姐姐拒绝时的委婉措辞,房琪的拒绝方式被指“又当又立”——既想拒绝又不想担责,反而将问题推给他人。
房琪在《浪姐6》中的争议,直接原因在于她长期塑造的“高情商才女”人设与《乘风2025》中暴露的真实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这与商业访谈博主程前怼周鸿祎遭遇舆论危机有着相似之处。程前作为抖音商业访谈视频头部博主,在“2023年风马牛年终秀”的圆桌论坛上,担任主持人的他与周鸿祎等嘉宾对谈时发生互怼。他评价嘉宾演讲“嘻嘻哈哈”,强调自己认真准备讲稿,还多次打断周鸿祎讲话,结束时言语也欠妥当。他的表现被网友指责“情商低”“人设崩塌”。
程前一直以来在短视频中营造的是谈吐绅士、有共情力和洞察力的海归高知、创业精英人设,此次现场表现与固有形象大相径庭,就如同房琪在综艺中打破了自己长期塑造的“高情商才女”形象,使得观众和粉丝难以接受。
更深层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房琪作为自媒体博主的职业习惯与综艺团队协作模式之间的冲突。房琪作为旅行博主和内容创作者,长期处于“一人团队”或“核心决策者”的角色,团队里的摄影师、剪辑师通常围绕她的需求运作,决策权高度集中,行为极度理性,效率足够高效,与强调感官艺术的演员合作势必会存在底层逻辑上的差异与矛盾。
而且,房琪的视频以“诗意旁白+个人视角”为主,强调个人表达,而非多人互动。视频风格、文案、拍摄均由她主导,习惯“解释自己”,团队极少提出反对意见,她习惯“一人决策”,她也必须“一人决策”,导致她在团队协作中缺乏共情与妥协意识。
程前在商业访谈视频创作中,同样处于主导地位,通过提前设定问题、引导访谈节奏,掌控着内容走向。这使得他在面对周鸿祎等嘉宾未按其预期节奏进行时,难以调整自己,不断打断嘉宾,试图夺回主导权,这和房琪在团队中难以适应他人节奏,过度强调自我决策如出一辙。
自媒体与综艺生态的规则冲突在房琪身上体现得十分突出。自媒体工作节奏灵活,可以反复调整内容,而综艺录制是高压、快节奏的集体作业。特别对于《乘风2025》来说,这档综艺强调“姐姐团”的集体表现,个人必须适应他人节奏,而非单方面主导。
房琪在《珊瑚海》排练中试图用“管理者思维”推进进度,还把自媒体博主惯用的计划性思维带入节目中。但《乘风2025》更像是传统服务公司,需要人与人当面沟通和快速临场决策,一味地在线上沟通,难免导致网友觉得她“说教感强”。
在“风马牛年终秀”这样的现场活动中,程前习惯了在视频创作中的灵活节奏和后期剪辑调整,难以适应现场即时性、互动性强的节奏。当现场嘉宾发言与他的预设不同时,他无法像在视频制作中那样进行后期处理,只能当场强行引导,最终导致场面失控。
综艺里的真实和自媒体里的真实也有所区别。短视频博主靠“真实感”吸粉,但综艺需要“表演式真实”——既要有戏剧冲突,又得维持表面和谐,兼顾“真实感”与“娱乐性”,房琪的“直接拒绝”在自媒体是“敢说真话”,在综艺却成了“低情商”。
房琪以“金句输出”闻名,擅长书面化、抒情化的表达,她的粉丝期待她维持“治愈系才女”形象。但在综艺中,观众更看重“娱乐性”和“人格魅力”,而“文案风”容易显得“矫情”或“说教”,尤其在快节奏的团队讨论中,队友可能觉得 “听不懂重点”。
互联网行业信奉“黑红也是红”,房琪过往的短视频可能通过剪辑美化形象,当她进入到另一套评价体系之中,真人秀镜头放大了她的真实性格,也放大了真实性格之外的缺点。
在算法主导的自媒体行业,房琪一直是平台的宠儿。算法根据用户喜好,精准推送她那些充满诗意与远方的视频,让她的“治愈系”风格收获大批拥趸。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算法的成功,这也让她习惯了在算法营造的舒适区内创作与表达。
但算法同样为她埋下了隐患。在算法的影响下,她的内容逐渐陷入同质化,观众习惯了她的固定风格,一旦她在《乘风2025》中展现出不同以往的一面,便难以接受。
并且,算法推荐机制使得房琪与粉丝之间形成了一种单向的、片面的互动模式。粉丝通过点赞、评论表达喜爱,强化了房琪固有的创作方向,却缺乏真正深度的交流与反馈。这种互动模式让房琪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差,误以为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决策方式总是正确的,从而在面对综艺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多元观点时,难以做出有效调整。
房琪的处境几乎是所有想要从“网红”转型到“艺人”的挑战。两个行业的规则完全不同,自媒体靠内容质量和个人IP变现,无需过多考虑他人评价;娱乐圈需经营人脉、适应剪辑、应对舆论,否则易“翻车”。
刘宇宁从主播到演员、费启鸣从抖音到综艺通过调整表达方式站稳脚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但是,部分网红不适应娱乐圈规则,导致迅速塌房。
房琪的争议并非单纯“人品问题”,而是职业背景与综艺环境的错位。若要继续在娱乐圈发展,她需调整表达方式,学习综艺所需的“娱乐化沟通”与团队协作技巧。同时,她也必须打破算法为她构建的“茧房”,真正去理解不同行业的规则与需求,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
无论是综艺舞台上的房琪,还是商业对谈中的程前,都在舆论浪潮中颠簸。而当他们穿越这迷雾,学会在不同规则间游刃有余时,新的光明,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处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