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就在西方舆论仍沉浸在“对俄围堵”叙事的高调狂欢中时,一则来自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的表态,犹如一枚冷静的炸弹,瞬间撕裂了西方宣传的体面外衣。他在接受俄媒采访时确认,俄美可能将在下周展开新一轮接触,内容不再是乌克兰局势,不是所谓的“人权议题”,而是商业、投资、合作,甚至是美国企业“重返俄罗斯”的具体路径。
就在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华盛顿联手欧盟对俄罗斯展开史无前例的经济制裁,数百家欧美企业“高调撤离”,全球金融巨头纷纷宣布切断与俄市场联系。彼时拜登政府斩钉截铁地宣称:“让俄罗斯经济退回20年。”但两年过去了,俄罗斯并没有垮,卢布没有崩,莫斯科的商场照常营业,能源出口反而因为欧洲断供而转向亚洲市场实现突破。现实给了制裁信徒一记响亮的耳光,而现在,连美国的企业自己也受不了了。
德米特里耶夫不是普通经济官员,他是俄总统普京专门任命负责对外投资和合作事务的代表,他手上掌握着俄主权财富基金的资金流动与国际资源谈判。如今他亲口承认,已经收到了“大量来自美国企业的申请”,内容是想要“重返俄罗斯市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在资本的现实主义逻辑里,地缘政治不过是短暂的表演,利润才是永恒的信仰。那些曾在电视镜头前愤然宣布“彻底退出俄罗斯”的美国企业,如今纷纷低调递交申请,渴望在不被媒体注意的角落中重启那一度被政治按下暂停键的生意。
俄美正在谈生意,而不是谈“正义”。这一现实,对那些仍然幻想西方会与俄罗斯“势不两立”的人,无疑是一记重击。因为最清醒的从来不是政客,而是资本家。他们知道,尽管乌克兰战火未息,尽管制裁看似严密,但俄罗斯依然拥有广袤的资源、庞大的消费市场、稳定的金融运作和日益东移的国际贸易通道。在这种背景下,“回归”只不过是迟早的事。
德米特里耶夫在美期间还讨论了“建立联合项目”的可能性,这一提法更值得警惕。联合项目意味着合作深入、资源互补,意味着即使在公开舆论场里美俄互相指责、冷战式言辞满天飞,私下里却早已重启技术对接、资金互投、产业对话。这是新冷战时代最令人玩味的“双轨逻辑”——表面打得火热,背后照样交易。
华盛顿的两面性再次暴露无遗。拜登在公开场合对俄罗斯咬牙切齿,推动北约扩张、援助乌克兰数千亿美元,推动一轮又一轮金融、科技、能源领域的制裁。而背地里,美企正悄然试图打通回归通道,甚至期待新一轮“合资开发”机会。要知道,这些企业在国内游说能力极强,它们并不会因为外交部的一纸发言而放弃利润。资本要利润,而俄罗斯现在刚好处于“西方撤离后的真空窗口期”,对外资的态度比以往更加开放、灵活和务实。
这一局面对乌克兰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基辅高喊着“自由世界支持我们到底”,但“自由世界”的企业家们已经开始为后战争时代做打算,开始重新排兵布阵,把俄罗斯市场作为未来布局的一部分。而在乌克兰的焦土上,等待的却很可能只是更多债务、更多战损与更深的依赖。
同时这也再次暴露出所谓“去俄化”“脱钩断链”的虚伪本质。美国并不是真的想和俄罗斯全面断绝经济关系,它只是不希望俄罗斯与中国、伊朗、印度等非西方国家绑定太深,它要做的是“选择性脱钩”,打击俄罗斯的军事能力,削弱其与东方的战略协作,同时保留自己的商业通道。这不是正义,而是控制;不是隔绝,而是牵制。
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战略上的胜利。在被制裁压制两年之后,国际资本自己开始找上门来,说明西方的胁迫战术正在瓦解。只要俄罗斯挺住了前两年的高压阶段,后面靠资源、靠地缘优势、靠新兴市场,完全能重新建立起一套对西方具有“反吸引力”的经济体系。而如今美国企业主动回头找门路,正是最有力的证明。
结局正在变得清晰。美俄的表面敌对之下,仍存在不可割裂的结构性互利关系。这并不说明矛盾会缓解,而是说明全球化的经济惯性,远远强于地缘政治的意志。冷战的逻辑正在复苏,但它不再是铁幕与铁拳,而是双面人之间的交易、暗流与妥协。
俄美下周再谈,谈的将不再是“制裁”与“正义”,而是“利益”与“交换”。至于那些仍沉迷于“美西方阵营道义光环”的观察者,是时候清醒过来: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非利即害。世界秩序的未来,注定由博弈者决定,而非道德家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