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这名字一提起,谁不知道啊?这位老先生活了整整100岁,从二战逃难的小孩到美国外交界的顶梁柱,人生简直就是一部活历史。

2023年初,美国一位上将当着好几百人的面问他:“怎么才能战胜中国?”基辛格没绕弯子,直接抛出“凝聚力”三个字。这回答乍一听简单,可细琢磨,真有点东西。



从德国难民到外交大佬

1923年,基辛格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一个叫费尔特的小地方,家里是犹太人。那时候纳粹上台,日子不好过,1938年他15岁,跟爹妈一起跑路去了美国。

到了纽约,他们住进一个移民扎堆的社区,基辛格白天在工厂刷剃须刷,晚上挤时间学英语。别看起点低,这家伙脑子活,1943年入美国籍后直接被拉去打二战,在欧洲战场上干情报,靠着德语优势审俘虏、挖情报。



战后他没闲着,考进哈佛大学,钻研欧洲外交史。1954年博士毕业,论文写的是19世纪欧洲的均势,厚厚一本,硬是让他在学术圈站稳脚跟。

后来他又出书《核武器与外交政策》,讲冷战怎么跟苏联斗,这下子从大学讲台跳到了华盛顿的权力圈。1969年,尼克松看上他,任命他当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1971年,他偷偷跑去中国,敲定了尼克松1972年的访华大戏。1973年,他又升国务卿,成了美国头一个身兼两职的狠角色。

基辛格跟中国的缘分不浅。1971年那次秘密访华,他跟周恩来聊了好几天,回来后跟尼克松说,中国人不好惹,但能合作。

他推的“现实政治”讲究利益第一,不是硬碰硬,这套路子直接影响了中美建交。后来他还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因为搞定了越南谈判,不过也有人骂他,支持过智利政变、东帝汶政策有点黑历史。



上将提问的背景:2023年那场活动

2023年2月6日,美国国会大厦搞了个纪念活动,庆祝里根诞辰112周年。

那天来了不少大人物,政客、军方、学者挤满会场,基辛格作为特邀嘉宾也去了。他那时候100岁,走路得拄拐杖,但脑子还是清楚得很。

活动到问答环节,一位美军上将站出来提问。这上将不是小角色,胸前勋章一堆,肩上星星闪亮,估计在军界混了几十年。

他直接问:“基辛格博士,您见多识广,今天我想知道,美国怎么才能战胜中国?”



这问题可不轻。2023年那会儿,中美关系正紧绷着。

贸易战打了好几年,科技上美国卡中国脖子,中国这边芯片、5G也憋着劲追。军事实力上,美国在亚太搞印太战略,中国南海、台海不让步。

全世界都盯着这两个大国的博弈,上将这问题算是把大家都想问的捅破了。

基辛格听完没急着开口,停了一会儿才说:“我认为,答案是凝聚力。”就这仨字,现场有点懵,有人点头,有人皱眉。



“凝聚力”啥意思?基辛格咋想的

基辛格接着解释,美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是靠拳头硬砸中国,而是得先把自己收拾利索。他说中国几千年来分裂过、被外敌打过,但总能站起来。

比如2020年新冠那会儿,武汉封城,全国支援,十天盖出火神山医院,物资从四面八方运过去,14亿人拧成一股绳。这种劲头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是历史和文化攒下的底子。

他话锋一转,点了美国的软肋。过去十年,美国内斗没停过,两党掐架,社会撕裂,枪击案、种族问题、贫富差距一个接一个。



基辛格的意思很明白:你自己都散沙一盘,还想着跟别人较劲?中国不用你去“战胜”,你自己凝聚力没了,先把自己玩崩了。

这话听着刺耳,但想想还真有点道理。美国2020年疫情那阵,联邦和州政府吵得不可开交,口罩都成政治符号,对比中国那边的统一行动,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基辛格不是说中国无敌,而是提醒美国,竞争不是光看军舰多少、科技多牛,内部团结才是根本。他这话跳出了军事框框,没提什么航母、导弹,而是把焦点拉到国家的基本面。

这老头100岁了,眼光还是毒,看问题不浮在表面。



凝聚力有多重要?历史和现实都摆在这儿

讲到凝聚力,咱得从历史和现实两头看。几千年下来,中国不是没乱过。春秋战国打得头破血流,三国鼎立你死我活,清末还被列强瓜分。

可每次乱完,总有人把散沙捏成团。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收拾匈奴,建国后毛主席搞土改、工业化,靠的都是全国上下一个心眼。

2020年疫情是个新鲜例子,封城、建医院、疫苗研发,速度快得让老外瞠目结舌。这不是靠钱砸出来的,是组织力和执行力硬撑起来的。

美国这边呢?凝聚力也有过高光时刻。二战那会儿,珍珠港被炸,全国上下立刻动员,工厂24小时开工,男人上战场,女人进车间,硬是把日本打趴下。



冷战跟苏联干架,美国人团结起来搞登月、造武器,愣是把苏联耗垮了。

可这几年,情况变了。2016年大选特朗普上台,社会分裂加剧,2020年疫情又撕开一道口子,黑人命贵运动、国会山骚乱,一个接一个。

经济上,1%的人握着40%的财富,底层怨气冲天。这种状态下,凝聚力咋谈?

基辛格看透了这点。他不是说美国没戏,而是说再不收拾内乱,光盯着中国使劲没用。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散了心,外面再强也白搭。



中美关系里凝聚力咋回事?

中美关系这几十年来,起起伏伏。1972年尼克松访华,基辛格在幕后推了一把,两国从敌对到握手。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美国企业蜂拥而至,赚得盆满钵满。90年代冷战结束,美国一家独大,中国闷头发展。

到了21世纪,情况变了。中国GDP蹭蹭涨,2010年超日本,2020年接近美国70%。科技上,华为5G领先,美国急了,贸易战、科技战接连开打。



基辛格这话放进中美关系里,有点敲警钟的意思。

他没说中国会赢,也没说美国必输,而是点出双方都得靠凝聚力吃饭。中国这边,14亿人一条心,政府说干啥就干啥,效率高得吓人。

美国呢,民主自由是优势,可一旦内部分裂,决策拖拖拉拉,啥事都干不成。就像2021年基建法案,拜登喊了好久才过国会,中国这边高铁早修了几万公里。

他还暗示,中美不一定非得你死我活。世界这么大,俩大国都有空间,但前提是各自管好自己。

基辛格这辈子见多了大国博弈,冷战那会儿苏联崩盘,他就在场。他知道,硬拼最后可能是两败俱伤,凝聚力才是活下去的底牌。



后续反响和基辛格的结局

基辛格这番话一出,全球炸了锅。《纽约时报》第二天就上了头版,说他点破了美国内政的病根。《华盛顿邮报》也跟进,夸他跳出军事框框有深度。

中国这边,外交部表态,说基辛格是老朋友,发言人还顺带夸了中国的团结。

网上热搜也炸了,网友有的说“老狐狸眼光毒”,有的调侃“美国听不听得了是个问题”。

2023年7月,基辛格又接受了一次采访,说中美得对话,别误判。

他那时候身体已经不太行了,11月29日在家里去世,100岁整。走得挺平静,早上还看了报,下午就没了气息。



拜登悼念他,说他是外交巨匠,中国这边也发了声明,称他是老朋友。他这一走,一个时代真算结束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