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日本前外务省官员孙崎享在接受专访时强调,日中关系改善势头来之不易,需珍惜政治基础。这一表态正值中日高层互动频繁之际,然而日本近期在对华态度上的摇摆,却折射出其在中美博弈中的复杂心态。
日本首相石破茂上任后,一方面频繁释放改善对华关系的信号,在APEC会议期间与中国领导人会面,重申战略互惠关系;另一方面却在美日联合声明中点名批评中国,强化军事同盟。这种矛盾性在2024年版《外交蓝皮书》中尤为突出:一方面时隔五年重提“战略互惠关系”,另一方面仍将中国定义为“最重大战略挑战”。
石破茂资料图
这种摇摆源于日本对国际格局的判断。随着美国单极秩序走向终结,日本国内出现两种声音:一种主张填补美国领导力真空,通过强化美日同盟构建“双轴心”安全架构;另一种则呼吁融入多极化世界,借助中日经济合作稳定周边环境。前者需要渲染“中国威胁”以获取政策合法性,后者则要求务实平衡。两种认知的竞争,导致日本对华政策呈现“精分”状态。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正将日本推向更尴尬的境地。2025年4月,美国宣布对日本汽车加征25%关税,预计将导致日本经济损失超过13万亿日元。此前,石破茂访美时的“讨好外交”未能换取关税豁免,反遭贸易大棒相向。这暴露出美国对盟友的实用主义态度——所谓同盟关系,本质是利益交换。
更令日本担忧的是,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态度逐渐收紧。石破茂窜台期间,被问及是否“协防台湾”时含糊其辞,称“当务之急是避免战争”。这种表态与拜登政府近期的谨慎立场同步,反映出美日对“台独”风险的担忧。但另一方面,美国仍要求日本增加防卫开支至GDP的3%,并施压其在南海问题上配合行动。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策略,加剧了日本的战略焦虑。
特朗普资料图
面对内外压力,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历史经验表明,完全追随美国只会丧失战略主动权:从岸田文雄时期的“联美抗华”导致中日关系持续低迷,到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制裁,均证明过度依赖美国的风险。而中日经济互补性强,2024年两国贸易额突破3500亿美元,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超200个,为务实合作提供了基础。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列岛改造计划”与石破茂的“令和版”改革,均强调通过国内发展稳定国际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稳定对华关系至关重要。正如孙崎享所言,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为两国关系划定了底线,严格遵守历史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避免冲突的关键。
在日本摇摆之际,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动作释放出危险信号:从废除TPP到挑起贸易战,从渲染“中国威胁”到要求盟友分摊成本,美国正以单边主义重塑亚太秩序。但新加坡《海峡时报》指出,亚洲国家未必会在美国与中国之间“二选一”。日本近期逮捕持枪美国游客、处理美国公民刻字事件等举措,虽属个案,却暗示其对美国行为的容忍度正在下降。
特朗普资料图
对特朗普而言,若继续将盟友视为“提款机”,终将引发离心倾向。而对日本来说,真正的战略自主,在于摆脱冷战思维,以平等姿态参与区域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在中美博弈中找到平衡点,为自身发展争取更大空间。
在国际关系加速演变的今天,日本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将影响亚太格局的走向。如何在中美之间走出第三条道路,考验着日本的政治智慧,也为区域稳定提供重要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