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梅州客家俱乐部日籍青训总监川合学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只有带好教练员,才能带出更多好球员。我们不会以结果论英雄,要逐步打造向世界输送球员的网络。”
您此前担任横滨水手青训教练,率队多次夺得日本青少年足球全国冠军。为何2019年初选择加盟梅州客家,担任梅州客家青训总监兼任2004年龄段主教练?能否谈谈在梅州执教的感受?
川合学:“约10年前,我就陆续收到来自中国俱乐部的邀请。当时我的工作比较顺利,所以其实并未产生太大兴趣。而梅州客家坚持要我过来执教,有一次我不过随口一说,赛季放假几天,能否趁此机会实地看看。没想到梅州客家非常热忱,马上安排机票,直接把我接到五华。当时,横陂足球小镇还没有完全建成,但是俱乐部总经理热情地向我介绍青训条件、环境设施等,包括将来这里会有多少个球场。说实话,当时我很受打动,我能够感受到这份热忱跟其他俱乐部不一样,这里的人是真的想好好踢球。”
“当年还是‘金元足球’盛行的年代。其他邀请我执教的俱乐部,更倾向于把国内好的球员‘买’过来,组成一支强队,在国内赢得众多比赛,取得光鲜成绩,而我认为这其实脱离培养球员的初心。梅州五华是一个经济不算发达的地方,梅州客家队球员几乎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当地人。这种只为培养自己球员而努力的态度,也非常打动我。一言以蔽之,这里的足球理念以及俱乐部的热忱和信任打动了我,他们愿意让我放手去做,所以最终我选择来到这里。”
“我是外国人,在中国毫无疑问有语言上的障碍,但构不成沟通的问题。当初我来到梅州时,俱乐部的老板、总经理都非常信任我,让我能够施行自己的青训理念,教练们对我提的意见,哪怕是比较严苛的批评,都能够欣然接受。正因为教练相信我,球员同样对我抱有信任。我认为时间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外教的角度,我能够在一个外国俱乐部工作7年,这恰恰说明我们彼此沟通良好、怀揣信任。这并非采访时说两句漂亮话,我和老板、总经理、教练们相处得很好,平时还会一起上场踢球,当然现在年纪大踢不动了。”
“不光是俱乐部,五华人也很友好。其实比起在日本,我在中国认识的陌生人可能还更多一些。五华人很淳朴,大家会有好奇心,有人即使明知我不懂中文,还是会来跟我打招呼、搭话。实际上我并不知道他具体在讲些什么,但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善意。在超市时,我碰到困难,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递信息帮助我,当然有好的翻译会更轻松。我是日本人,这是与生俱来的分类,但你问我是不是五华人,我觉得我也是五华人。我知道哪个店的腌面比较好吃、哪个店的酿豆腐比较软,我可能比一般人还熟悉五华。”
梅州客家俱乐部已组建U10至U21年龄段10级队伍,梯队人数达200人,配备一线队教练、青训教练26人,而且青训培养全免费。您认为梯队建设里面什么最重要?
川合学:“中国和日本梯队设置有所不同。日本基本上不会每个年龄段组成一支梯队,一般根据较长的年龄段或学年来划分,譬如小学低学年一二年级、中学年三四年级、高学年五六年级,各组成一支梯队。而中国往往根据出生年份划分梯队。从好的方面来讲,中国各级梯队数量、球员整体数量会比较多,有利于人才选拔。反之,球员数量多,聘用的教练员、需要的球场数量增多,食堂等日常运营的费用也随之增加。”
“青训总监的职责是帮助教练员提高。而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是,只有培养出好的教练员,才能培养更多好球员。相对于日本而言,青训总监在中国面对的教练员更多,培养的难度也会更高。这困难并非工作量的增大,而是训练方式的细致化或复杂程度。教练员需根据所带球员年龄段的差异,留意不同的内容,并相应变化管理方法。譬如,对待小球员,要注重生活管理,不要让他们做太危险的事情。年龄往上就得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让他们明确想要做什么、怎么去做,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梅州客家俱乐部的小孩基本上过的是寄宿生活,跟家人相处时间非常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练肩负一部分父母的责任,当然要在教育好小孩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去踢球。梯队建设里,教练员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只有带好教练员,通过教练员带好球员,梯队才会不断完善。”
足球培养理念和方式上,中国与日本有什么区别?过人训练涉及个人技术,比如控球、变向、速度等,而传球更强调团队合作、视野和准确性,是否双方在培养这两方面能力时也有所不同?如何平衡球员的个人技术提升和团队战术配合训练?
川合学:“日本倾向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短期的失败积累经验,然后再去重复尝试,从而获得长期的进步。中国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按道理来说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中国更倾向于不要让孩子失败,尽可能先把比赛赢下来,实现短期目标。这样孩子试错的机会相对少一些。”
“以低年龄段梯队训练为例,日本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鼓励球员带球过人,不管是1个、2个,还是5个人,我们都鼓励他去尝试。如果他通过思考,真的把5个人过了,会很有成就感,对自己更有信心,下次他还想再试。在这一过程中,若是中途失败了,那么教练会引导小球员思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不断完善过人技术。”
“我刚到中国时发现,某些教练虽然口头上说要锻炼球员的个人能力,但实践中又会指示球员,人来了就赶紧传球,从而使球员没有试错的机会,没办法得到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进步。我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教练培养体系还不完善,每个俱乐部是否有总监、总教练类似职责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根据不同的要求完成训练,肯定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只有学会独立思考,具备判断力,才能既应用好个人技术,又做好团队协作,在赛场中游刃有余。”
“低年龄段注重锻炼技术,高年龄段当然就需要团队协作以及战术配合,这在各地都是比较类似的,关键之处在于对细节的执行。以吃饭做比喻,小孩子学习自己吃饭,首先要教会他用叉子、勺子、筷子这些餐具,其次是得用筷子把黄豆夹起来,才算基础技术到位。那么,后面不管打的是什么菜,多少种类组合,孩子用一双筷子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这碗饭才算吃下去了。低年龄段球员训练也是如此,小球员要是能够完美地把球控制好,掌握很好的控球技术,后面场上不管情况如何,出现什么困难,他都能应对自如,并不会困扰该怎么使用这双‘筷子’,因为他已经形成一种本能,能够灵活应用个人技术。团队配合并不是固定的套路,要根据球场上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回到刚才吃饭的比喻,如若娴熟掌握使用筷子的技术,那么不管吃梅州的腌面,还是酿豆腐这么柔软的菜肴,持箸者都能够夹起来。”
近年来,梅州客家俱乐部多支青训队伍在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联赛、省运会等赛事中斩获佳绩。在日常训练中,如何将日本青训体系的理念与梅州球员特点相结合?
川合学:“中国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得非常快,与日本相比,我并没有感觉到有太大差异。很多年前我刚来时,有的孩子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家长会要求他们一定要听教练的话,教练说什么就干什么,起码有口饭吃。现在早已不是那样的情况,大家在精神生活上有一定余力。而足球也渐渐回归到娱乐的位置。因此,小球员需在其中享受到乐趣,要自发自觉地想去踢才行。从教练的角度,应该让球员放开天性,先去试试。只有觉得有意思,才能够坚持下来,最终在艰苦的足球竞争里面存活下来。”
“我来到中国大概7年,完整度过疫情这一段时间。其间,虽然梯队不好集中,球员数量也不多,但是俱乐部仍旧保持教练员培训这一项工作。当时,我和教练们在这里共同生活了几个月,围绕怎么指挥、如何引导球员等内容集中进行培训。当然,每天我也会不断轮转各个梯队之间,现场检验技战术,看一看教练是如何指挥的,具体执行得怎么样。”
“日积月累,俱乐部内已经形成一套大纲,包括进攻、防守、由攻转守、由守转攻等几乎每个场景的理论要求、关键技术点以及相应评判标准,以此能够科学地考察教练教学成果、球员执行效果。有了这一套标准后,就不会简单地以赢球或输球判断教练、球员的水平。我们不会以结果论英雄,而注重解剖细节,从而得到更准确的判断。”
“培养小孩久了之后,我其实不是很喜欢做命令型的指导,正如我也不喜欢被领导命令一样,所以我也不会这么去对待教练,我更喜欢跟他们讨论、讲道理。譬如,发现一种现象,我会分享我的理解和剖析,现象背后或许包含什么样的原因和理论,接下来怎样做会比较好,并询问对方的想法和意见。通过讨论与思考,往往能够得出好的答案,而这也成为我的工作风格。”
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于2013年初由广东新晋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组建。经过3年努力,俱乐部在2015年中乙联赛中夺得联赛冠军,并成功冲上中甲。在2021赛季中,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成功冲超,成为中国足球历史上首支县级中超球队。接下来,俱乐部如何与国内外的足球资源对接与合作,以进一步完善青训体系?在人才输送和扩大俱乐部影响力方面,有什么计划和目标?
川合学:“梅州客家俱乐部外教数量并不算多,除了我,还有一名日本籍主教练、一名日本籍守门教练、一名塞尔维亚籍体能教练。一线队则有巴西、塞尔维亚、喀麦隆等各国籍的球员。众所周知,国内足球俱乐部目前也多聘请日本教练,所以我在中国与这些聘请日本教练的俱乐部的沟通交流肯定更多一些,大家尽可能把中国足球带向更好。”
“我最初想做的事情,其实在第5年左右就已完成。‘第一章节’包括这些内容:把青训体系打造好,从小培养的球员渐渐崛起,从上到下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入选‘国少集训营’的球员,涌现出魏祥鑫那样正式代表国家队出战的球员,一些自己培育的球员渐渐升上一线队,开始崭露头角,具备一定的国内影响力以及足球资源。而这些成绩也让国内更多俱乐部愿意跟我们合作,一起交流训练、参加赛事,但只是国内的话,终究上限还是不够高,我认为梅州足球要能够走向世界才行。”
“与国内外的足球资源对接与合作,从现在开始渐渐展开。我们通过对标世界高水平联赛,以此衡量球员的技战术水平,从而倒推培养时序、进度;加速让自己培育的球员走上中超一线队的同时,还要让有潜力的球员走出国门,逐步打造输送球员的网络。”
“我认为最好能够在球员18岁、19岁时将其送上中超联赛,在中超联赛锻炼两年左右,取得比赛经验以及资质后,再送去国外的联赛锻炼5至6年,逐渐走向国外的顶级联赛。球员到25岁、26岁时,这批经验丰富、实力也得到锻炼的球员,才能够真正挑起中国足球的大梁。日本用25年左右走完这个历程。我们从现在开始去做,不能说将来一定取得怎样好的成绩,但只有从现在起结合运用好国内国外资源,才有可能产生结构性变化。”
“梅州客家俱乐部规模虽小,但非常注重青训,一方面能够培养自己球队能用的球员,另一方面亦希望培养出非常好的球员,租借也好,出售也罢,通过转会收入实现盈利,完成‘造血循环’,毕竟俱乐部运营基本上依靠的就是球票收入、广告收入、赞助商收入以及青训培养收入。如若把这一条‘腿’接起来,俱乐部也能走得更长久。”
“就梅州客家俱乐部而言,梯队本身踢得还不错,想来这里比赛的球队也比较多。五华横陂足球小镇目前建有5块十一人制人工草场、7块十一人制标准天然草场、2个沙滩足球场以及风雨球场,并建有足球学校一座,环境、条件都不错。我们会利用这一点跟国内各个俱乐部合作,组织集训或者以此为契机举办友谊赛、杯赛等,这也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方式。”
“如果能够按照刚才说的计划,走出国门的球员,在国外踢了四五年后,他肯定能够取得相应足球资源、人脉关系。譬如一名梅州客家俱乐部自己培养且有留洋经验的球员,能够在30多岁左右回来跟我们一起战斗,相信支持我们的球迷会更多;而通过他经营的人脉、海外资源,俱乐部又能够进一步扩展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俱乐部能够更好地整合国内国外资源,从而不断扩大影响力。如今,球员会认为梅州客家俱乐部是好的选择,但去别的俱乐部也不错。而‘第二章节’完成后,球员认为只要进入梅州客家,就意味着向着足球的康庄大道前行,这样的印象也是我接下来的目标。‘第二章节’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如果能够完成,我相信我们的球场会更加热闹,‘足球之乡’也会重新焕发光彩,真正知名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