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邹平春和景明。连日来,一场场以文化赋能农村大集促消费的活动在邹平各地次第开展。
4月3日,清明节前夕,在“赶大集,看好戏——边看边买‘嗨’到底”邹平市文化赋能农村大集促消费活动暨西董街道“艺”起赶大集活动现场,鼓舞、车子灯、舞蹈、京歌伴舞、京剧等活动轮番上场,群众在春风和煦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西董大集上,特色山货,备受热捧。两侧的摊位整齐排列,叫卖声、欢笑声交织,一片热闹的景象。新鲜采摘的香椿芽、野生山药、葛根、枸杞根等特色山货琳琅满目,吸引了各方来客驻足询价。
“西董大集是群众家门口的‘烟火盛宴’,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窗口’。”西董街道党工委书记赵鹏表示,将以“百姓文化舞台”为纽带,让鹤伴珍谷、摩诃山西瓜等本土名产集中亮相,同时将非遗展演、书画创作、民俗体验融入市集场景,让文化可触摸、经济有温度、消费更红火。
不久前的邹平市魏桥镇田李靳大集上,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赶大集 看好戏——边看边买‘嗨’到底”邹平市文化赋能农村大集促消费活动暨魏桥镇首届传统曲艺文化节在这里举行。
在魏桥特产展销区,张建峰的蜂蜜摊位前围满了顾客。“这是我们自家养的蜜蜂采的槐花蜜,您尝尝。”他热情地招呼着。作为第四代养蜂人,张建峰对自家产品充满自信:“我们家自己养蜂制蜜已经传承了四代,我就是第四代传人。我们的蜂蜜没有任何科技,只有真材实料。”
集市中央的水煎包摊位更是人气爆棚。厨师老张一边听着远处传来的优美戏曲,一边忙地不可开交,伺候完一波波的客人之后,他还要为田李靳村的孝善食堂做煎包。不过这种忙碌伴随的是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这个文化节给我们这个大集引来了不少客人,我们的生意比之前真的是好太多了!”
除了各色美食,大集上还有不少传统手艺人。修皮鞋,修水壶,钉马掌......一些渐渐消失在我们生活里的传统手艺在大集上依然生机勃勃。
这是邹平市以文化赋能农村大集促消费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邹平市全面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以传统农村大集为载体,以习俗文化展演为纽带,各镇街精心挑选1处基础条件良好、规模较大、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集市,作为重点打造的镇街首集,对这些集市进行科学规划。同时积极构建“群众点单、政府接单”的常态化服务模式,深入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走进基层。并同步举办广场舞大赛、歌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的浓厚氛围,为更多人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
此外,还研究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加强对农村大集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保障群众的消费权益,为市民出行和购物提供全方位的便利。通过演出、打卡、直播、逛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逛非遗市集、赏民俗表演、品特色美食”三位一体的沉浸式消费场景,让乡村大集成为繁荣乡村经济的新引擎,成为乡村文旅融合的新载体。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以文化为纽带,促进商贸的繁荣,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让大集既有人间烟火气,又有文明新风尚。”邹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栗琳介绍。
(大众新闻记者 程芃芃 通讯员 孙冲 夏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