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的墨西哥跳水世界杯领奖台,聚光灯下站着两个穿着国家队队服的姑娘。
当英文提问的话筒突然转向亚军全红婵时,她慌张地看了陈芋汐一眼,最后憋出一声响亮的“谢谢大家!”
这个画面在24小时内刷爆热搜,评论区炸开锅:“看十遍笑十遍”“婵宝是懂紧急避险的”。
但笑着笑着,许多人突然意识到:这个总是用中文喊“谢谢”的世界冠军,笨拙得让人心疼,真实得让人心动。
在运动员必须学会“得体发言”的时代,她像块没被打磨的璞玉,用最质朴的方式闯进所有人的记忆。
镜头回放颁奖现场:陈芋汐用英文流畅回答“享受比赛”时,全红婵却偷偷用手整理着自己的头发。
直到主持人转向她,那句“How do you feel about winning the silver medal?”让空气突然安静。
“她瞳孔地震的样子,像极了英语课被点名的我。”有网友吐槽。
但细看这段视频会发现细节:全红婵开始有点慌,她求助地看了陈芋汐一眼,然后说了句“谢谢大家”。
这种未经排练的真实反应,比任何公关话术都珍贵。
这不是她第一次“翻车”了。
巴黎奥运会上,外国记者追问她“如何看待207C动作失误”,她挠挠头憋出一句“下次会更好”。
这些片段被剪成鬼畜视频,播放量破3亿,但没人舍得嘲讽——因为在过度包装的竞技体育里,她的笨拙成了稀缺品。
热搜底下有条高赞评论:“陈芋汐说英文宣告‘我回来了’,全红婵只会‘谢谢大家’,国家队不教英语吗?”
这话看似质问,实则揭开竞技体育的残酷真相。
翻看训练日程表会发现:全红婵每天5:30起床,晨训后要完成4小时陆上训练、3小时水上训练,留给文化课的时间不足90分钟。
而陈芋汐曾在采访中透露,自己从小被父母送去双语幼儿园,“背单词和压水花一样是每日任务”。
更关键的是性格差异。
陈芋汐像只优雅的天鹅,面对镜头能侃侃而谈;全红婵却像只机警的野猫,采访时总往人堆里缩。
语言老师透露过细节:有次英语角活动,陈芋汐主动扮演记者,全红婵被揪出来时满嘴果渣地说“My name is Quan Hongchan”。
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个“英语黑洞”在更衣室偷偷努力。
去年被拍到在食堂背单词本,今年3月粉丝接机时,她突然蹦出一句“Thank you for coming”,吓得粉丝手机差点掉地上。
“她不是不学,只是进步速度追不上网友的期待。”队内工作人员这句话,道尽少年成名的无奈。
有趣的是,全红婵每次说出“谢谢大家”,都能引发现象级传播。
商家把这句话印在T恤上,短视频博主争相模仿,甚至有位大学教授在课堂分析:“这四个字能爆火,因为它打破了领奖台的神圣叙事,把顶级赛事拉回人间。”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在她身上投射了普通人的影子。
当学霸陈芋汐用英文说“我回来了”时,像极了班级里样样精通的女神;
而全红婵拽着同学问“老师刚才说啥”,分明是后排那个会偷偷分你辣条的迷糊同桌。
这种共鸣催生出集体宠溺。
比起完美无缺的冠军,人们更爱这个会失误、会饿肚子、会对着英文提问傻笑的真实少女。
在全红婵之前,中国跳水队最出圈的“社恐”是郭晶晶。
当年她因采访紧张到搓衣角被群嘲,如今再看,那份局促反而成了“人间清醒”的注脚。
历史总是循环印证:观众最终记住的,从来不是滴水不漏的发言,而是鲜活生动的灵魂。
看看外网反应或许更直观。
墨西哥站视频被搬运到YouTube后,有外国网友留言:“她让我想起第一次参加州赛的自己”
“真诚才是国际通用语言”。
当外媒用“The girl who says XieXie”称呼她时,这句中文反而成了最具辨识度的个人标签。
更重要的是,这种真实反哺了竞技状态。
全红婵的“不设防”状态,恰恰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
207C动作从失误到满分的逆袭,某种程度上正源于她保持了对跳水的纯粹热爱——就像她始终没学会说漂亮话,但站上跳台那秒,眼里只有翻腾的轨迹。
在这个追求“六边形战士”的时代,我们似乎忘了:让天才保留些无伤大雅的缺陷,或许是对他们最大的保护。
全红婵不需要变成陈芋汐,正如陈芋汐不必模仿全红婵。
她们一个像精心雕琢的玉璧,一个像浑然天成的山石,共同垒起中国跳水的黄金时代。
毕竟能在顶级赛事里看到手足无措的真实反应,就像在米其林餐厅吃到妈妈做的荷包蛋——笨拙,但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