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崧泽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青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并形成了以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命名的“崧泽文化”。位于青浦区重固镇的福泉山遗址则是历史文化堆叠层,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至唐宋时期的遗存,成为了“上海古代历史年表”。
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之于青浦人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其实在青浦还有这样一处古文化遗址也曾考古发掘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聚居的史实,但该古文化遗址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下面,就来一起了解这个古文化遗址——寺前村古文化遗址。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14年)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位于香花桥街道天一村寺前村。寺前村因村后有慧日寺而得名,遗址在寺前村后土墩及北侧的农田。遗址高约1.5米,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40米,东、北、西三面为寺溪河环绕。1977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该遗址地层堆积中心区为六层,自上而下,第一层为宋代以后堆积,第二层为唐宋时期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戚家墩文化层,第四层为西周亭林类型文化层,第五层为良渚文化层,第六层为崧泽文化层。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发现于1960年,并于1966年、1991年先后进行两次发掘。1966年,考古工作者试掘53平方米,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坛、罐及原始瓷碗和杯等;周代带柄石刀、器足外撇的鼎、浅腹三足盘、敞口深腹高圈足簋、高颈折肩尊等;良渚文化时期贯耳壶、扁方足鼎和长方形穿孔石斧、石镰等;崧泽文化时期多节把镂孔豆、镂孔双腹花瓣足罐、筒形花瓣足杯等。
《青浦情况》(第一期)刊登1991年寺前村古文化遗址发掘情况
1991年1月,再次发掘约150平方米,发现5000多年前崧泽文化时期的古墓1座,4500多年前良渚文化时期的古墓4座、古井2口,东周墓1座,唐墓2座,宋代古井5口,出土了近百件新石器时期至宋代的珍贵文物。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宋代龙泉窑三足青瓷炉
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5座古墓均是仰身直肢葬,墓穴离地面约2.3米。经考古鉴定,崧泽文化时期的古墓内系一男性青年,其遗骨保存较为完整。其他4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古墓,其中一具是成年女性的遗骨,口腔中含有一颗小巧玲珑的玉管,腰部右侧放置着一把造型别致的贯耳陶壶。还有一具是男性少年的遗骨,墓葬内有许多陶豆、陶罐、陶鼎等随葬品。
良渚文化时期的2口古井均是土井,呈直桶型,井壁光滑,井口直径约70公分,井深2.8米左右。在其中一口古井内,发现刻有水波纹图案的黑皮陶豆、陶罐和鱼、猪、鸟等动物的遗骨,还有竹片、芦苇等。宋代的古井中,有一口是钻井,井口直径约80公分,井钻之间有斜口紧贴,所以井壁仍较完好。还有4口为土井,离地面约4米深,在古井中发现许多南宋时期玲珑剔透、精美无比的瓷炉、瓷壶、西颈瓷瓶、砚台等。
在挖掘中,还发现了古墓的南段有一良渚文化时期堆积草木灰的灰坑,一堆面积为四、五平方米,厚度为60公分的红烧土,还出土了一批石凿、石刀、石镰、陶纺轮、陶网坠等古人用的装饰品。据考古论证,这里在四、五千年前,就是古人聚居的地方。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件镂孔双层黑陶壶,被誉为“文物瑰宝”。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时期双层镂孔陶壶
镂孔双层黑陶壶是在1966年被发掘出土的。该陶壶胎质灰白色,器表涂有黑色陶衣。器身高约15.5厘米,口径8.1厘米。侈口齿缘状如花瓣,直颈。壶身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折肩筒腹,外层圆鼓折腹。外层肩腹部各饰四周凹弦纹,腹部饰两周镂空的圆孔和三角形组合的图案,以弦纹间开;喇叭形圈足上亦有一周镂空的圆孔和三角形组合的图案,齿形边缘也形如花瓣。整件器物犹如一朵绽放的石榴花,玲珑动人,真是构思精妙、匠心独具。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同层出土物的碳元素测定,这件陶器的年代距今约五千年。
以红色为主,是早期陶器的特点。马家浜文化时期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时期一样,陶器的烧制是在充分供给空气的环境下进行的。因为陶器中的铁元素在烧制过程中被氧化,使得陶器变成红色。到了崧泽文化时期,除了用于炊器的夹砂陶多为红色外,其他泥质陶器多以灰陶为主,红陶已经很少见了。镂孔双层黑陶壶就属于灰陶。
陶器制作图
灰陶烧制是陶器在窑中将要烧成时,将陶窑封闭,使窑内高温缺氧,这样就迫使陶土中铁元素还原,陶器便呈现出灰色来。使用这种“还烧法”,陶在封闭陶窑的同时还要掌握火候,这在五千年前的烧陶工艺上,无疑是一大进步。崧泽文化的陶器代表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一种成熟且极具特色的制陶工艺水平。
本文整理自《青浦县志(1990年版)》《青浦千年文明的回响》等馆藏档案资料
资料:青浦档案
编辑:吕斌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