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庙子饭,就去外头吃。
——今天的编辑 彭主任
但凡有点名气的寺庙,都有一些头衔。比如“长江流域四大丛林之首”,“川西第一禅林”,一听就很牛。老成都还有“四大精蓝”的说法。“精蓝”是从梵文过来的一个词,很古。一般指精进修行者居住的地方。
成都“四大精蓝”中,文殊院、昭觉寺和草堂寺(大概在今杜甫草堂的位置)都没出三环。新都的宝光寺稍远,也被纳入其中,可见其在成都人心中的分量很高。
仅仅是黄巢起义唐僖宗到成都躲难,驻扎庙内,并为寺庙取了宝光寺这个名字的故事,就够讲一辈子。更稀罕的是,宝光寺的平面布局还保留了早期佛教寺院“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特点。
老成都尤为喜欢到宝光寺烧香拜佛吃斋,顺路还可以到升庵桂湖游玩。两个地方都很古,就连从宝光寺转场到桂湖的过程,漫步在小巷里都很舒适。
这其中,又属距离宝光寺仅700余米的状元街、西街和东街等最有代表性,街上密集地挤满小时候味道的串串香,什么都可以夹的锅盔,土碗装的蒸牛肉,惊艳成都的肥肠粉,软糯价优的叶儿粑……
随便拎一家出来都是经过新都人二三十年考验、吃出了感情的美味。
仅售1元5,新都人更爱的叶儿粑
宝光寺及宝光广场的面前,宽阔的宝光大道是新都的面子。与之几乎平行的状元街、西街和东街连成一条弧线,弧线的左右还派生出菜市巷、猫市巷、铭章路等,是新都的里子。
总有一条短小精干的巷路会将人从宝光大道往东、西街的烟火市井里引。第一次去,我选择的是从新都的建设路拐入。树的浓阴实在太诱人,东张西望中,竟然还捡到天天香小吃这家宝藏。
陈旧褪色的店招,并不起眼。起眼的是店里一群婆婆嬢嬢在热火朝天地忙活,以及垒得很高的蒸笼,里面装满了叶儿粑。画风传统,阵仗了得,一问土著,果然是新都目前最好吃的叶儿粑,起码开了二三十年。
清明节前,成都人有吃叶儿粑的习惯。常客又来采购,一听价格,“还是一块五嗦,给我捡30个嘛。”天天香小吃的叶儿粑价格从起先的五角钱一个,逐渐涨到一块五一个,也相当有竞争力。
蒸笼还未揭开,只是蒸汽的散发,就让屋子里充满淡淡的艾蒿清香。叶儿粑的个头并不算大,三口一个正合适。皮儿比我之前吃到的崇州的、新繁的叶儿粑都要更为柔软、粉糯。
揭掉玉米壳,轻轻一夹,叶儿粑甚至会随重力自然下坠、拉伸。一口下去,准能将牙齿深深地陷进去。很快,油香的肉馅儿和粉子又会一同在嘴里均匀地化开。
说来也奇怪,同为新都,但新都城区和新繁两地,对叶儿粑的理解有明显的不同。新都更爱用玉米壳裹起来,新繁是用叶子垫。新都的更为讲究皮儿和肉比例的和谐,新繁以皮儿薄、肉馅油水足为优。
做法各有特色,其中的辛苦是相同的。以前天天香小吃还有面条等品类可吃,现如今铺子里一年四季只专做叶儿粑这一样。太婆坦言,做不动其他的。从泡米到制馅儿,仅叶儿粑的复杂工序就足够忙活。
从早到晚,婆婆嬢嬢们就站在工位上包。我问,为什么不坐着包。婆婆们说,哪儿有站起来方便、顺手。把苦留给自己,把美味喂给食客,香天天香小吃这样的叶儿粑,属于是吃一年也就少一年。
新都人自己的锅盔大王
天天香小吃的婆婆嬢嬢们,对年轻人不懂怎么做叶儿粑感到无可奈何。状元街和铭章路交叉的路口,始于1990年的曾锅盔在与时俱进中规模不断壮大。
秋冬时节,每天销售超过千个锅盔。夏天是锅盔的淡季,但也能卖出七百余个。成都平原常见的三种锅盔类型,白面锅盔、红糖锅盔、油酥的军屯锅盔,曾锅盔皆有涉猎。
红糖锅盔是包好糖直接烘烤,军屯锅盔更讲究入口香酥化渣,立刻碎掉。白面锅盔的宽容度更高,除了烤好后再切口塞入蒸牛肉、蒸肥肠等传统馅儿料,狼牙土豆、椒麻竹笋等全都不拒绝。
顾客口味不同,锅盔里加塞的肉菜千差万别。熟客最认的还是牛肉锅盔。一个烤制好的白面锅盔里,塞满满一小碗刚蒸好的牛肉。这还不够,必须再灌入熟油海椒,激发出牛肉锅盔更多味觉的层次。
白面的锅盔,外壳很有韧性和嚼劲。小麦粉的回甜和牛肉馅儿的香辣混为一体。里面夹的牛肉太扎实了,每一块都很大坨。
肉蒸得软,但又不碎,牛肉的纹理看得清清楚楚。有些店的蒸牛肉喜欢加很多粉子,店主曾叔不爱这种做法,必须是一口下去,能吃到满满的牛肉。
东西货真价实,每天都看得到员工在店内炒臊子、包抄手,熬豆汤。肥肠、牛肉等,全都是鲜货,而非冻货。
味道也没有拉稀摆带。每样成品出锅前,曾叔会亲自品味把关。员工刚炒好一锅七八十斤的臊子,自我感觉良好。曾叔一尝就知道差点感觉,“再加些甜面酱进去。”
莫非曾叔是大隐于市的餐饮世家?一问才知道曾叔是半路出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成都做票券生意,和粮票、米票等各种票打交道。后来,买东西不用票证,生意做到了尽头,才选择打锅盔另谋出路。
锅盔的手艺是妹弟10多岁时从一位很有名望的师傅那里学来。逐渐,曾叔也掌握。
起先在状元街上摆摊售卖,烧蜂窝煤蒸牛肉蒸肥肠。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小商小贩要进店的号召和要求下,曾叔才逐渐租下如今的铺子,生意一步步风生水起。
除了锅盔,店内的钟水饺也是一绝。复合的调味,辣味和甜味适宜,肉馅儿既饱满又滑嫩Q弹,花生碎的加入,满口生香。
本以为是从钟抄手学来的手艺,结果,全是曾叔吃遍成都名小吃,买书参考学习、根据顾客意见改良而来。
选材真材实料,口味适应形势。遇上只会用现金的太婆,曾叔还会假借素菜免费赠送给太婆品尝。一间小店,既美味又令人温暖。
看完六姊妹,就吃三姊妹
曾叔的妻子原本是学校的老师,后也跟随他打锅盔开店谋生。新都的夫妻店、姐妹店有很多,老号三姊妹是另一个典型。二三十年前,三姊妹一起开店,如今也是这三姊妹在经营。
尽管长寿老妈砂锅串串香在新都串串界的势头更旺,但很多本地人依然认老号三姊妹,习惯那种小时候不复杂、质朴的老式串串香的味道。
锅底刚烧开,泡沫刚起,大姐就会拿着专门的工具把泡沫一点点吸附、刮掉。以前,传统的串串香店几乎都有这种配置和服务。而今,少见,多怪,有点穿越。整个新都可能只有三姊妹还保留打沫的习惯。
牛肉等荤菜,不能自己拿,是你报需求,老板娘给你递过来。锅端上来,还未烧开,牛肉就先放进锅里。老板娘交代得很清楚,肉是新鲜肉,我们家的锅底不加乱七八糟的东西,煮出来自然有血沫,因而需要打沫。
牛肉是另一个姊妹在眼皮子底下串的,确实新鲜麻辣。小颗的牛肉也有饱满、扎实的口感。毛肚,感觉泡得过了头。主要吃个味道,汤底的牛油味一点都不重,肉菜在香气逼人的油碟中裹一圈,秒回小时候。
三姊妹的锅底是25元,不管荤素,每根签签收费3毛。随随便便,一个人仅菜品的消费,便能吃到四五十元。人均不能算便宜,日渐稀少的老味道,是为情怀买的单。
在新都有名有姓的肥肠粉
新都人的早上,不吃锅盔,就吃粉面。文兴街附近的第二碗杂酱酸辣粉很有特色,别家主推肥肠粉,他们家以少见的杂酱酸辣粉为卖点。
一定要吃肥肠粉,还是只有回到东街,迈进朱记肥肠粉。
朱记的肥肠粉在成都很多美食节上得过奖,传到现在传了五代人。成都很多姓朱的肥肠粉估计都和这家沾亲带故。
肥肠粉是必选项,会吃的老新都人还要加仔肺汤。仔肺就是心肺,一个“仔”字,感觉更嫩气。我吃不来心肺水垮垮的感觉,只点了肥肠粉。
粉是红薯粉,并不是很经煮,稍微一放就过于耙,劲爽的嚼劲需趁热吃才能感受到。酸辣的调味,倒是有一些亮点,有点火锅料的香辣味。
值得肯定的是肥肠,大块而干净,完全看不到一丁点儿肠油。炖煮的火候和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柔软易嚼,又稍微保留了肥肠Q弹的灵魂。
吃陈记还是刁记,是个问题
新都的拿手好菜,离不开肥肠,更离不开牛肉。和新繁大碗的蒸牛肉不同,新都老城的蒸牛肉偏爱用小碗,小小一份,售价不足10元,一个人一碗不成问题,还有肚皮尝到蒸肥肠、蒸排骨、蒸烧白等品种。
新都的蒸牛肉,有两家实力雄厚,一家是刁记,另一家就是陈记。两家都是典型的传统馆子,不管天气是雨是晴,一到饭点,屋里檐下都坐满食客。
随缘凑了陈记的热闹。街边,一长串铺子见证了陈记30余年来的长红。其中,专门有一间被当做厨房使用。三口蒸肉用的大锅打头阵,猛火之下,白茫茫的蒸汽不间断地喷薄而出。揭开,旁人根本看不清到底蒸的是什么。
大火蒸出来的肉才更香。每次出餐的阵仗也很霸道,一个大铁盘子,里面堆满蒸肉。大盘子既是上菜盘,也是调味盘。蒸肉一次性摆好,再一次性浇上熟油海椒、香菜之类的调味品。
盘中红油四溢,老板添调料的手法属于豪放派,在和温度抢时间,必须让顾客趁热吃。但行云流水的操作过程,又让每碗的调料放得很匀净。
大坨的牛肉,香辣中带有微微的麻味,很舒服。额外加了一碗带丝汤,大片的海带,切的手法很随意。汤底清香不油,喝完浑身舒畅。
一站式打包乡土味道
要吃炒菜,名气比较大的有四海饭店、钟氏竹山老鸭等。其中的钟氏竹山老鸭以红烧鸭子为特色。
新都土著更推荐和钟记蒸牛肉同在圣谕亭巷上的兰花饭店,吃了十多二十年,现在味道依然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准。建议提前去,饭点卖完,老板就会拉卷帘门休息。
随时大门敞开的,只有新都贸易市场。从菜市巷的路口经过,就会发现这个菜市场不简单。随时有婆婆大爷们在路口卖极具乡土气息的蔬菜。这个季节,菠菜、折耳根、艾蒿等,都相当诱人。
巷子深处,专门的烧白店、接二连三的草药摊、场镇上才有的资格豆豉,平常很难遇到,每家都让人如获至宝。
在沈妈豆豉选几坨晾干的豆豉拿回去炒熬锅肉,准能讨得长辈的欢心。市场上还有新都最早的装火腿肠的摊子。轻轻松松,也卖了有30余年。
藏得最深的还是,在菜市巷一个职工宿舍的院坝内。环境比较简陋,但还是干干净净的,小吃种类不多,有春卷、凉面、叶儿粑。
凉面跟平时的不太一样,上面有层酱,是白芝麻和黑芝麻混合的咸香口味的酱,拌好后酱汁浓浓的,均匀的裹在每一根凉面上,素菜加了豆芽跟海带,口味清爽。春卷也很绝,前调是咸香带甜,尾韵带有芥末但一点都不冲。
当然,要说新都哪家的春卷最好吃?都会推荐南门桥的,每次去新都必吃。桥上一共有三家卖春卷的小摊,吃了一圈,还是肖春卷更合口味。
春卷是小春卷,包有萝卜丝,和春天一样清新爽口。酱料很讲究,醋、酱油、甜面酱等一抹,还要来点儿黄芥末才更刺激,不同的香味,一层一层地炸开。
肖春卷的位置,超过了状元街、东街和西街的范围。令土豆爱好者欲罢不能的,也要到公园路才能吃到。
煮土豆片是经典,有点冒土豆片的感觉,汤底香辣。炸土豆片也受欢迎,只是更油。巨大一片,炸得脆生生。海椒面是灵魂,给得很足,是小时候吃到的炸土豆片的味道。
特别提醒,如果是打包带走,一定不要系口袋。捂住后土豆会变耙,味道和口感难以让人继续喜欢。
吃完土豆片,顺便还可以在隔壁买点儿绿豆酥、桂花糕和姜糖带回家。
以前新都的大街小巷里其实有很多类似的、卖绿豆酥的店,而今,是为数不多留下来的老资格。
老式的包装,复古的味道,甜味和油脂略重,浅吃两口,是深受爷爷奶奶喜欢、他们记忆中的味道。
如果是啃兔头吃宵夜,新都最有名、最火爆的是钟楼附近的。
另一家势头也很旺,老板服务态度更周道,选好后,热乎的兔头才现场加工裹满花生碎、海椒油等。吃腻了钟记的新都人一般喜欢到二林换个口味。
从早上,到晚上,宝光寺附近都有五花八门的吃食可供选择。看似没有硬菜,也没有大餐,但各种风味小吃组合起来,在边逛的过程中,也等于吃了个席。
这些小店,一天肯定吃不完,未吃到的,为下次再来留个念想。
每个季节都能找到理由跑去新都吃耍。冬天去装火腿肠,春天是买野菜,夏天桂湖的荷花值得一看。等到秋天,桂花又香了。
今日编辑 | 彭主任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取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