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鑫 刘少利 通讯员 梁露娜
近年来,新密市新华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秉承“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的“高效能”,切实增强了辖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建+网格”,激活治理“神经末梢”。街道将党建工作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从组织、队伍、阵地、工作、服务等全方面入手,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原则,科学划分二级网格13个、三级网格108个、微网格211个,网格员815名,吸纳13个“双报到”单位、144个社区自组织、27名社区工作者、37名下沉年轻干部、55名“双报到”党员和1069名基层党员参与网格治理,不断强化“红色网格体系”建设,推动党的建设进网格、治理力量到网格、服务管理在网格,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
在东城半岛社区,社区党总支依托网格,建立了“红色议事厅”,定期组织网格员、群众代表、相关部门等,围绕社区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邻里纠纷调解等热点难点问题召开网格议事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老年人幸福食堂运营、社区微花园改造等一批涉及面广、跨度大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服务+平台”,打通便民“最后一米”。街道不断完善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网格积极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满足群众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志愿服务等多元化需求,通过网格化治理平台、12345热线、智慧矛调等渠道,累计接收解决各类诉求7336条,办结率99.7%,推动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转变。同时,积极搭建“键面”结合网格治理路径,推动网格长(员)成为群众的“服务员”、企业的“安全员”、邻里的“调解员”、信息的“收集员”、政策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调查员”,通过前置防线、前端控制、前期处置,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双提升。
在新惠街社区,社区通过网格征集群众诉求,探索“共富工坊”创业项目,成立“巾帼创业联合会”,建立服务支持、加工资源、用工需求、剩余劳动力“四张清单”,积极提供信息对接、来料牵线、用工信息、共富帮带等服务,吸引老年人、宝妈、残疾人等70余名群众加入“红绣坊”“编织坊”,年产生经济效益7万余元,推动社区服务和居民需求双向奔“富”,让群众在“家门口”收获满满幸福感。
“自治+共治”,凝聚基层“红色动能”。街道积极引导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依托社区代表大会、楼院座谈会等制度,签订驻区单位共建协议14个,联动解决背街小巷整修、小区充电桩增设等急难愁盼问题356件,实现党群服务与居民需求同频共振。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44个,涵盖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助残等多个领域,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健康义诊、协商议事、治安巡逻等主题实践活动350余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以“微服务”满足群众“微需求”,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商运街社区,楼东街楼院道路因年久失修坑洼破损,每逢雨季便积水严重,给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社区党组织积极行动,组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制定详细的整修方案,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楼东街焕然一新,不仅路面铺设了平整的沥青,还增设了排水设施,有效解决了积水问题,让“堵心路”变成了“顺心路”,居民们纷纷称赞社区党组织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
基层高效能治理在落实落细一张张“民生清单”、兑现一条条“幸福诺言”中开花结果。下一步,新华路街道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动力,以更加精准的服务和更加务实的举措,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难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建强、治理优、生活美”的幸福图景,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编审“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