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胡梅尔斯在4月4日突然宣布自己将在本赛季结束后挂靴,而比他年轻9个月的好友托马斯·穆勒则在第二天宣布会在今夏告别效力长达25年的拜仁慕尼黑,并很有可能出国闯荡。换言之,下赛季依旧活跃在德甲乃至欧洲主流联赛的2014年世界杯冠军,大概就只剩诺伊尔、格策和金特尔3人了。
在合适的时间遇到范加尔
穆勒和胡梅尔斯同样出自拜仁青训营,但两人的职业生涯道路截然不同,或者说代表了拜仁青训精英的两条出路,一条是为母队输血,另一条则是资敌。但胡梅尔斯的例子又多少有些特殊,他并非没有实力立足于母队——甚至在2016到2019年间重新为拜仁效力,只是没有在合适的时间进入职业队。正如他在告别视频中所说的那样:“我想,当我看到这一切时,我会更加意识到整个旅程、这条道路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能有这种经历是多么非凡。这需要很多条件: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教练,身体健康,合适的队友。”
*从小就一同在拜仁青年队踢球的“托马茨”感情深厚,但两人只在拜仁一线队合作了3年。
胡梅尔斯未能在拜仁一线队遇到伯乐,但后来在多特蒙德幸会了克洛普。而穆勒刚进入一线队时,也未能得到时任主帅克林斯曼的赏识。恩师格尔兰一度想把穆勒运作到霍芬海姆,而拜仁名宿托尔斯滕·芬克执教的瑞士球队巴塞尔也对他感兴趣,但最终是格尔兰劝说他留下来等待机会。幸运的是,拜仁在2009年夏天请来了慧眼识珠的范加尔。“只要我当教练,穆勒就会一直出场,不管里贝里和罗本健康与否。”——范加尔这句话,几乎贯穿了穆勒整个职业生涯。
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范加尔,令穆勒和他的25号球衣从2009/10赛季起就成为了拜仁的重要标志。穆勒凭什么成功?只要看一眼他的数据就可以理解:连续7个赛季,他都在拜仁交出了进球与助攻“两双”的成绩单,其中在2012/13那个三冠王赛季成为队内射手王(23球)。但一开始,没有太多人说得明白,这样一位技术天赋平庸,甚至可以说是脚下技术粗糙,身体条件也不出众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被范加尔一眼就相中,并在那支已经拥有里贝里、罗本、克洛泽、马里奥·戈麦斯和奥利奇的拜仁一跃成为主力。
*没有范加尔,就没有穆勒的传奇故事。
事实上,直到多年以后,甚至到了今时今日,也没有太多人能清楚地解释,穆勒究竟凭什么如此成功。范加尔固然是必不可少,但其他因素则如同一个谜。当穆勒在去年本土欧洲杯后宣布退出国家队时,德国队主管沃勒尔表示:“没有人像托马斯·穆勒。他的比赛是非正统的、凭直觉的、计算不到的,而这些正是他成功的原因。”总之,穆勒的成功就是一个谜。
“一直处在灰色地带”
这么多年来,穆勒制造了许多惊叹号,也衍生出一大堆问号。光是哪个场上位置最适合他的争论,就持续了许多年。在范加尔手下,初出茅庐的穆勒踢遍了4231阵型里前场的任何一个位置,而且无论踢左路还是右路,顶在最前面还是隐藏在中锋身后,表现都不赖,最终在2009/10赛季贡献了队内并列第2多的19个进球。后来在2010年世界杯上,他以主力右边锋身份荣膺金靴和最佳年轻球员两项大奖。然而,后来每当穆勒遭遇状态危机,又总会有很多人简单粗暴地将其归结为他不适合踢边路。
*2012年主场对切尔西的欧冠决赛,穆勒第83分钟头球首开纪录。
其实这么多年来,穆勒的比赛风格并没有明显变化——即便他的射门感觉在2016年之后就大不如前了。如今我们愈发清楚地认识到,最适合他的位置应该是隐藏在大中锋身后,在中路和右路之间游弋。即便是担任中锋或影锋时,他也会习惯性地拉到右路,与右边锋以及右后卫打配合或交叉换位。其实穆勒的边路传中技术非常扎实,却很容易被忽视;身高1.85米的他也有不错的头球能力,无论是直接攻门还是二传摆渡(2012年欧冠主场决赛他就是头球首开纪录),却从来不会有人把他称作“空霸”。
穆勒速度不够快,更不具备一对一爆破能力,却能通过令所有人都捉摸不透的跑位,用身体不同部位的不停球传球,或者故意把球漏过,为自己和队友创造出时间和空间。他将自己形容为“空间掠食者”,“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没办法跟身高1.90米、体重90公斤的后卫对抗,因此关键在于避免那些情况的出现。你得寻找空间和时间。”前队友施魏因斯泰格则说:“我觉得世界上没有太多球员会理解他的跑动和想法。”
教练想要用好穆勒其实很容易,因为他哪里都可以踢,什么都可以做,他不需要球权,也不需要开火权,你根本不用为他量身定制打法,因此他在拜仁和国家队都是一炮而红。穆勒说过,他很清楚自己“一直处在灰色地带”,很清楚自己的成功令很多人费解,“反正教练知道(我能做些什么),因此这不是问题。”但想用好穆勒也很难,无论是大名鼎鼎的安切洛蒂,还是尼科·科瓦奇这样的“菜鸟”都毫无头绪。
*穆勒在弗利克手下焕发第二春,并帮助拜仁成就了六冠大业。
5年前,穆勒曾详细解释过自己为何能在弗利克手下复活,“对于我的比赛方式,(球队的)结构是超级重要的,得像钟表结构那样,而我把自己看作是一个齿轮。我可以将自己的实力和比赛风格融进入,我可以在那种情况下帮助球队提高。我从来都不是那种在禁区外拿球,接着连过三人的球员。那是自杀行为。只有当拜仁可以在进攻三区长时间控球,我才能踢得很好。那种情况下我才能发挥长处。当我们可以踢得稳定,可以在进攻组织和比赛中赢得控制权,我会更容易去发挥正面作用。”
从“大场面先生”变成“齿轮”和“连接器”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穆勒会在拜仁场面最具统治力的“瓜三年”迎来职业生涯的最高产期,其中2015/16赛季斩获多达32球,还在2014年用5个进球帮助德国队捧起世界杯。但奇怪的是,恰恰又是在最高产的2015/16赛季,穆勒突然在赛季冲刺阶段丢失了射门靴,并且再也找不回来。
转捩点是对马德里竞技的欧冠半决赛,首回合穆勒和里贝里出人意料地没有首发,结果拜仁客场0比1落败,自废武功的瓜迪奥拉饱受口诛笔伐。次回合穆勒和里贝里重新首发,但恰恰是穆勒在第34分钟时点球宴客,令拜仁丧失在短短3分钟内就反超总比分的良机,并最终因客场进球劣势惨遭淘汰。后来在个人第2届欧洲杯上,穆勒再次交了白卷。
*2016年对马竞的欧冠半决赛次回合点球宴客,令穆勒的射门感觉一去不复返。
在瓜迪奥拉的继任者安切洛蒂手下,穆勒遭遇了成名以来的第一场信任危机,他失去了绝对主力位置,在关键比赛中往往要开场坐板凳,一个赛季下来各项赛事总进球只有9个。尽管在海因克斯短暂回归后,穆勒状态回暖,但在当季欧冠1/4决赛和半决赛,以及爆冷输给法兰克福的德国杯决赛,他都碌碌无为。后来在科瓦奇手下,穆勒甚至第一次萌生了去意。幸运的是,他很快就重新遇到了在德国队共事多年的弗利克,并在拜仁成就六冠伟业的过程中重新贡献了大量进球与助攻。
然而,焕发第二春的穆勒已经彻底变成了一片绿叶,或者他自己口中的“齿轮”,头顶上不再有职业生涯前半段那种经常在大场面决定胜负的神奇光环。自2019/20那个三冠王赛季以创纪录的21次助攻而第2次成为德甲助攻王,穆勒连续3年霸榜;但从2016/17赛季起,他只在2020/21赛季德甲进球上双,且近3季的俱乐部比赛总进球都只有个位数,经常有好机会也不愿射门,变得过于无私,进球运气也很差。
上赛季在图赫尔手下,穆勒从主力逐渐沦为替补,但在媒体持续添油加醋的情况下,他并没有像在安切洛蒂或科瓦奇手下时那样公开抱怨自己的处境,反而在球队饱受外界责难,在队长诺伊尔和“未来队长”基米希都不愿再面对媒体的情况下,成为了球队发言人。正是这种球队和媒体以及球迷之间的“连接器”作用,令纳格尔斯曼坚定地将这位拜仁替补选入了本土欧洲杯26人名单,“他也许无法在120分钟内做对所有事情,但他能做一些不是所有人总能料到的动作。”
*在图赫尔手下,失去主力位置的穆勒在场边逐渐有了教练的影子。
正是凭借这种令人捉摸不透的特质,穆勒成为了拜仁队史“最谜的传奇”。他不具备贝肯鲍尔或盖德·穆勒那样的天赋和才华,从来都比不上里贝里、罗本或莱万多夫斯基,甚至从来都不是同时代最好的德国本土球员,连一次“德国足球先生”都没拿过,但他的影响力却贯穿始终,已经完成了队史最多的743次正式比赛出场、273次助攻和32次夺冠(12次德甲夺冠),以及第3多的247个进球。算上2014年世界杯,穆勒的33个冠军在德国足球史上仅次于已经退役的托尼·克罗斯(34冠)。而在今夏告别拜仁,以及最终挂靴之前,穆勒完全有机会追平甚至超越克罗斯而成为历史第一人。
穆勒(Müller)是德国的第一大姓,托马斯(Thomas)则是德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名字之一,但托马斯·穆勒这样一个烂大街的姓名,却成为了拜仁乃至德国足球史上独一无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