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造成三人殒命的交通事故,让某品牌成为整个汽车圈争相讨论的对象,分析事故细节、质疑车辆设计、声讨涉事品牌、揉包包散的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但大家是否思考过引发这场悲剧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不光事关某一品牌?将视野拉高到行业层面,或许看得更透彻。所谓的汽车“智能化”,有没有可能从一开始就走偏了?




被严重夸大的智能驾驶

虽说这起引发全社会关注的交通事故尚存诸多未查明的细节,但事故发生前2秒车辆处于智驾状态、事故发生前1秒驾驶者接管驾驶权试图化解危机但最终未能阻止事故发生,却是事实。

也就是说,这起交通事故基本可以认定是智能驾驶直接或间接引发的。而实际上这样的情况绝非只出现在某一个品牌的车型上,相关的事故不胜枚举,当前的智能驾驶远没有很多品牌宣称的那么智能。

就个人亲身经历来说,所谓的智能驾驶大多数时候都无法预估潜在的风险,而当其识别到风险并发现已经处理不下来提示驾驶者接管驾驶时,很有可能驾驶者的补救措施为时已晚。

所以自身驾驶技术不过硬或对安全行车没有足够多认知理解的人,切勿幻想智能驾驶能弥补自身驾驶技术和安全意识缺失的不足。智能驾驶在危急时刻的“甩锅”,很多人根本接不住,相比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驾驶反而更危险。




而有能力处理下来一些智驾“甩锅”险情的老司机,基本对驾驶都形成了肌肉记忆,所谓的智能驾驶只会徒增其神经的紧张度,甚至对其正常驾驶造成干扰。所以各种被冠以“安全”和“轻松”之名的智能驾驶,实际上并不安全,也不让人省心。

而问题就在于,当前整个汽车行业几乎所有品牌,都在夸大智能驾驶的作用,误导了不少不明真相的人,间接导致了不少险情和事故的发生,甚至酿成了惨剧。

显然,智能驾驶已经与其最初被赋予的意义,背道而驰了。




脱离实际的汽车智能化,不止智能驾驶

值得一说的是,双脚不沾地的汽车智能化,还远不止智能驾驶。无实体按键、无仪表的内饰设计风潮,同样如此。




取消实体功能控制按键、取消传统仪表,无非是想凸显所谓的智能科技氛围。但科技含量的高低真是功能按键少就能等同的么?非也,毕竟一切的科技进步都得以人为本,能为人带来更多便利的科技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科技。

而取消实体功能控制按键、取消传统仪表,不但没有提升驾驶便利性,反而给驾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还埋下了一些不利于行车安全的隐患。

比如有一次在驾驶一辆没有传统仪表的车经过隧道时,由于隧道内没有灯光照明,进入隧道的一瞬间,本人眼前只有HUD抬头显示的光亮传入眼中,而车前方的路面则一片漆黑。若此时前方正好有障碍,估计事故是跑不掉的。

可别说这样的几率小,实际上事故和悲剧往往就是若干巧合的叠加态。而即便是能通过提升HUD抬头显示自动调节亮度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样的不利影响,但HUD抬头显示需要驾驶者的视觉焦点不断在显示数据和路面之间切换、容易造成疲劳的特性始终存在,若没有传统仪表,想要关掉HUD就不可能了。

又比如没有实体功能按键,调节后视镜都要在中控屏中滑、点若干次,再通过方向盘上的键去调,那么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坐姿的改变需要临时调节后视镜又当怎么搞?低头去中控屏中翻找?那岂不是徒增出事故的风险?那么这样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有些所谓的智能化功能更可笑

比如自动泊车,这么说吧,自动泊车能停进去的车位,对于一个实车驾驶经验超过2年的人来说都没有难度,不管是垂直方向、侧方位,还是没有画线的车位。

而即便是有极少数真人驾驶不易泊入的车位自动泊车能停进去,那么停进去怎么打开车门下车呢?

我知道有人会说现在的自动泊车功能支持驾乘者先下车再泊入?好嘛,那停进去后旁边的车没有这个功能要怎么打开车门?旁边停泊车辆的驾驶者要如何上车?别人会不会气急败坏找你麻烦呢?会不会开个门缝硬钻进去,碰坏了你的车漆甚至是钣金呢?




结语:所以当前所谓的汽车智能化,有太多给人的感觉都是为了智能而智能,更多只是一些为了博眼球的噱头,而且这并非是某一家车企、某一个品牌存在的问题。所谓的汽车新能源“下半场”到底是真实会发生的未来?还是资本炒作的概念?是时候理性看待汽车“智能化”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且与文字内容无直接关联,若有侵权请联系“波帆说车”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