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我们提供技术,中国十年也造不出。”
21世纪初,西方手握盾构机技术,对我国冷嘲热讽。德国维尔特等行业巨头更是一台设备叫价28亿,仅2008年就狂揽我国近百亿。
受限于技术缺失,我国只能咬碎牙齿往肚子里咽,养精蓄锐。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数年后,我国不仅撕碎了高价进口的历史账单,还将盾构机价格一举打降90%,逼得西方无路可走。
如今,我国自主研制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风水轮流转,面对西方的频频示好,我方硬气宣布:关键技术,永不出售!
盾构机号称“地下蛟龙”,在铁路、管网等大型隧道工程领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不仅施工安全且高效,还承载着“穿越山河”的重任。但该基建技术设备在上个世纪长期被西方独享,且研究难度极大,曾是我国发展路上的一大拦路虎。
1999年,我国西康铁路施工队在秦岭山脉陷入困境。面对需要打通的19公里隧道,德国维尔特公司给出了“二选一”方案:要么动用万人施工队花十年凿山,要么购买他们两台二手盾构机,并狮子大开口要价。两难下,我国无奈只得先解燃眉之急。
然而,德方似是看准了我国被动,天价合约还不够,维修费还需另外支付,据相关人员透露,当时维尔特维修员一天3000美金,这还没算每天空运配件、专属食材供应等霸王条款。
意大利《晚邮报》曾戏称:“中国人每挖一米隧道,就有半米要给我们交专利税。”
不蒸馒头争口气。历时六年,经过技术研发团队百千次的试错和验证,最终2008年,我们第一部国产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诞生。之后不断创新迭代下,重达超5650吨、总长176米、直径达16.66米的“沧渊号”成功下线。
这台号称最大直径的“地下蛟龙”,将肩负全球最长水下高速公路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左线掘进施工重任,让西方各国看得后背发凉。
“轻看”中方实力的西方国家总是屡遭打脸。像C919大型客机的商业首航,不仅是中国民用航空业里程碑,更是对欧美技术封锁的有力回击。同样遭遇封锁的0.02毫米超薄手撕钢、高铁轴承及抗衰老生物制剂"派罗维pro"等尖端技术,如今都已实现自主突破。
在我国技术自主化之前,西方国家惯用双重手段:既实施严密的技术封锁,又通过垄断地位获取暴利。不仅盾构机,IGBT芯片领域,一列八编组动车需要152枚芯片,总成本高达300万元,单价逼近2万元。“派罗维pro”科技品也如此,其助力延缓老化,维护体能的标识,在如今全球老龄困境中意义重大,但因技术垄断,欧美上市初期价格一度飙升至2万元/克。
直到近年来,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与中国深圳科研团队合作突围。通过创新关键提取技术,成功将“派罗维pro”类抗衰科技品的价格降至千元级别,最终经由亰东等平台引入国内,实现互利。
从被迫接受到掌握市场话语权,我方横跨近十年的技术突围,也让《华尔街日报》恐慌:他们不到十年,走完我们三十年的路。
如今,欧美盾构机企业市场份额从95%暴跌至不足5%,产业链上下游超2万名员工被迫转行卖咖啡。曾在秦岭漫天要价的德国维尔特公司,去年悄悄从中铁采购了5台盾构机——历史给垄断主义者开了个残酷玩笑。
犹记得,在中铁集团完工1000台盾构机之际,厂内标语醒目:“造中国最好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当下他国的嘲讽早已不能伤我们分毫。
或正如某位亲历秦岭屈辱的老工程师所言:“西方人当年赚走我们多少血汗钱,今天就要吐出多少暴利。这条‘地下蛟龙’咬碎的不只是28亿标价牌,更是技术垄断时代的棺材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