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当地时间4月6日晚,十枚火箭弹自加沙地带中部齐射而出,目标直指以色列境内。以色列国防军随后证实,此次袭击为数月来遭遇的最大规模攻击之一。以军称成功拦截了其中五枚,然而余下的火箭弹在南部多地造成破坏,阿什凯隆地区出现地面严重受损,一人轻伤,社交媒体上则迅速流传起夜空中火光与爆炸交织的视频。当天深夜,哈马斯下属武装组织卡桑旅公开宣称已向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杜德发射火箭弹,进一步证实此次袭击的组织来源。



这次袭击绝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压迫与愤怒积累后的又一次集中爆发。以色列多年来对加沙地带实施的封锁政策,使这片面积不足400平方公里的区域成为全球人口最密集、最贫困、最不稳定的“露天监狱”。电力、水源、医疗、教育几乎全面崩溃,年轻人的未来被封死在一道道边界墙之后。在这种“绝望管理”之下,火箭弹成了最原始也最愤怒的反击形式。而当这一切发生时,国际社会往往更关注“以色列是否受袭”,却对加沙为何燃起怒火始终选择性失明。

每当加沙有火箭弹升空,以色列的“铁穹系统”就成为焦点,空军随之展开反击。看似是一次次“防御与反防御”的军事博弈,实则是一场极端不对称的战争游戏。以色列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防空系统、高精度导弹与情报能力,而加沙,除了自制的简陋火箭和手中越来越少的资源,几乎一无所有。这种力量失衡下的军事回合,更像是一种制度性的围困与反扑。



这次火箭袭击发生在以色列新一轮内政不稳、极右势力抬头以及对约旦河西岸加强控制的敏感时期。以色列政府一方面在内部高唱“国家安全”与“反恐”口号,另一方面在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持续推动犹太人定居点扩张政策,大量驱逐巴勒斯坦居民,加剧本已紧张的民族关系。对加沙而言,这不仅是压迫的延续,更是挑衅的升级。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武力反抗成为唯一被留下的语言。

然而,不应忽视的是,火箭弹终究无法击破战略围堵,也难以换取实质成果。加沙每一次开火,带来的往往是更猛烈的空袭、更严厉的封锁、更深的孤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将责任完全推给被围困者。以色列政府始终以“自卫”为名行强权之实,从不对自身制造的人道危机承担责任,更从未真正严肃面对政治解决巴以冲突的义务。其对哈马斯的军事打压表面看是反恐,实质上是在拒绝与任何可能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声音对话。



这一次的火箭袭击与反击可能只是新一轮更大冲突的前奏。如果没有真正的政治解决路径,如果继续以军事手段应对根本的民族与主权问题,那么下一次袭击只会更猛烈,死伤只会更多。加沙的火箭弹虽然难以改变战争格局,却足以说明一件事:在被逼至墙角之际,一个民族依然会以最低限度的能力表达最极端的愤怒。

这片土地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拦截系统,而是一次真正平等的对话;不是更强的军事报复,而是对压迫历史的正视;不是将问题“摁下去”,而是解决它。火箭弹已再次划破夜空,问题却仍被尘封在权力的回音中。如果世界仍然选择沉默,那么历史将在加沙的废墟上,书写一段更深的血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