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在马尼拉国际机场被警方逮捕并移交国际刑事法院(ICC),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地缘政治与国际法领域的震荡。近日,杜特尔特的律师团队宣布掌握“关键论据”,宣称在ICC开庭前就能够推翻案件。杜特尔特团队的核心抗辩是菲律宾已退出《罗马规约》。根据《罗马规约》第127条,成员国退出后,法院对其退出前发生的罪行仍可继续调查,但调查与起诉需基于成员国的自愿合作。菲律宾于2019年正式退出ICC,其宪法法院也确认退出后无强制配合义务。

杜特尔特的首席律师考夫曼表示,将以“缺乏管辖权”为由申请撤销案件,并计划在9月23日的控罪确认听证会前完成程序。然而,ICC则强调,菲律宾的退出不影响对退约前犯罪的管辖权,且根据《罗马规约》第17条的补充性原则,若成员国司法体系“不能有效调查”,ICC有权介入。此争议成为案件走向的关键,杜特尔特团队需证明菲律宾国内调查的有效性,而ICC需证明其补充管辖权的必要性。



杜特尔特的被捕不仅是法律事件,也标志着菲律宾政治生态的剧变。杜特尔特家族与马科斯政府之间的联盟关系破裂,成为此次危机的触发因素。在2022年的总统选举期间,杜特尔特家族支持小马科斯竞选总统,以及莎拉担任副总统。然而,权力分配矛盾加剧,莎拉因政策分歧辞去教育部长职务,马科斯阵营随即启动对杜特尔特扫毒行动的调查,并推动在2025年2月弹劾莎拉。这一政治博弈最终演变为对杜特尔特个人的司法清算。

菲律宾社会对此呈现鲜明的两极分化。杜特尔特的支持者视其为“铁腕禁毒英雄”,在其80岁生日当天发起全国示威要求释放他;而反对者则在马尼拉悼念扫毒行动中的受害者,指责他实施暴力。这种社会撕裂在南部达沃市尤为明显,杜特尔特的支持者誓言“为他而战”,而人权组织则指控当地存在系统性暴力。杜特尔特案折射出国际刑事司法体系的矛盾。ICC自成立以来,常因执法选择性而遭批评。



特别是其逮捕令集中针对非洲和中东地区领导人,却未对西方国家发动的战争罪行展开调查。这种“双重标准”引发广泛质疑,俄罗斯称ICC为“政治工具”,美国则威胁制裁。中国外交部对该事件的表态值得关注,强调ICC应遵循补充性管辖原则,避免政治化。

杜特尔特的法律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尽管其团队掌握关键论据,ICC的司法独立性仍面临政治压力。历史案例显示,ICC逮捕令的执行高度依赖成员国配合,菲律宾现政府的立场成为关键。若马科斯政府坚持选择与ICC合作,杜特尔特可能面临长期羁押;若国内反对声浪迫使政府改变立场,案件可能陷入僵局。更深远的影响是菲律宾政治转型的加剧。杜特尔特的被捕加剧了马科斯政府的合法性危机,其支持率因经济困境与外交政策摇摆持续下滑,而杜特尔特阵营正试图将其塑造为“主权捍卫者”。



这一局势可能引发宪政危机,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已启动调查,质疑逮捕程序的合宪性,若最高法院裁定政府违宪,菲律宾可能面临新一轮政治动荡。而对国际社会来说,此案的最终裁决或将重塑对国际刑事法院角色的认知——是“正义的守护者”,还是“强权的工具”,答案正在海牙的法庭内外悄然书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