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请您关注酩阅
喝酒脸红究竟能不能喝,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几乎每次酒桌上都会有人提起,而且争议不断。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在酒桌上,总有一群人格外引人注目——酒杯未空已面若赤霞。
有人劝道:“脸红是酒量好,代谢快!”;有人则阻拦:“这是身体在抗议,不能再喝了!”;还有人认为:“多练练,酒量就上去了!”
这些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喝酒脸红的人,究竟是能喝还是不能喝?
脸红,其实是中毒的预警
喝酒脸红,并非酒量好的标志,而是身体对酒精中毒的反应。无论是一喝就红,还是稍后泛红,甚至是豪饮后才显现,脸红都是乙醛堆积的信号。
乙醛,这个与甲醛齐名的毒物,是I类致癌物质。它在体内积累,会刺激血管、神经和肌肉,引发皮肤发热、毛细血管扩张,甚至皮疹和瘙痒。
不仅如此,乙醛还会加速心跳、呼吸,导致口干、恶心。积累越多,症状越严重,直至头痛、精神恍惚、视力模糊。
那么,乙醛从何而来?它是酒精代谢的中间产物。喝酒脸红的人,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ALDH),无法将乙醛进一步分解,导致乙醛堆积。
就像“头孢就酒”的中毒反应,原理相同:头孢抑制了乙醛脱氢酶,乙醛堆积——喝酒脸红的人,每喝一口都像在“头孢就酒”。
而乙醛脱氢酶的缺乏,是由基因决定的,无法改变,且具有遗传性。
脸红还继续喝?风险倍增
研究显示,喝酒脸红的人,若继续饮酒,将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
癌症风险增加:如食道癌,尤其是恶性食管鳞状细胞癌。喝酒脸红的人,每天两瓶啤酒,食道癌风险是不脸红者的6-10倍。口腔癌、喉癌、酒精性肝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显著升高。
抑郁风险上升:韩国研究指出,每天饮酒的脸红者,患抑郁症风险比不脸红者高23%。乙醛积累与压力肽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抑郁;同时,多巴胺释放与成瘾行为有关。
加速细胞衰老:最新研究发现,醛类物质(包括乙醛)可能加速细胞衰老,通过干扰DNA复制和转录,导致细胞死亡。
看到这些,喝酒脸红的朋友或许会感到不公平!
脸红,可能是身体的保护机制
科学认为,喝酒脸红可能是一种保护机制。对酒精敏感的人,一喝就难受,因此不太可能酗酒,无形中降低了酒精伤害。
喝酒脸红的人,仿佛自带警报系统:“酒精?有毒!别喝!”
有趣的是,喝酒脸红现象在东亚更普遍,中日韩约有36%-45%的人如此。近2000-3000年来,拥有这种基因的亚洲人越来越多。
这或许意味着,喝酒脸红是一种基因优选,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酒精厌恶带来的疾病保护有关,或与其他疾病敏感性提高有关。
脸红,就是别喝酒的信号!
对于喝酒脸红的人,我们应尊重他们的身体反应,不要劝酒。因为,劝酒就是在喂毒。
小贴士:
酒精过敏:医学上无酒精过敏一说,出红疹等症状都是乙醛中毒的表现。 脸红减轻:长期饮酒可能建立对乙醛的耐受,但毒性未减,只是身体反应减弱。 喝酒脸白:乙醇脱氢酶弱,酒精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皮肤苍白,神经系统受抑制,易醉。 喝酒无色变:酒精代谢效率高,但酒仍伤身,建议少喝或不喝。
总之,无论喝酒脸红、脸白还是看似酒量好,都应少喝或不喝。健康第一,切勿贪杯!
PREVIOUS CHARACTERS
酩人 · 往期人物
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
酩阅与志趣者同行,投稿、约稿、交流请联系:
me@sungoo-sz.com(小酩同学)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酩阅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进酩阅酒友交流群加微信:xi9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