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之战是21世纪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战争,俄乌两军均动员了上百万人的军力,在上千公里的战线上对垒三年多时间。
战前的俄乌两军本就都是苏系重装部队,开战后俄罗斯动用封存装备、开启军工动员,还从伊、朝引入无人机和火炮、弹药;
而乌克兰方面更是得到了北约的大力支援,巨量的苏系武器和西式装备弹药均提供给了乌克兰,同时乌国内也在尽力组装无人机和武器,以满足作战的需求。
这就使得乌克兰战场出现了无人机、炮弹漫天飞的场面,接触线附近的房屋基本全毁,大平原上也满是弹坑。
当然,在战区的俄乌两军兵员,肯定也会付出极为惨重的损失。
以俄军的折损来说,目前有明确讣告的死亡者已经超过了10万人,此数还不包括顿巴斯兵员以及数据遗漏、延迟的部分。
而乌克兰方面,虽然泽连斯基称乌军的阵亡只有45100人,但此数即便在西方也觉得偏低了。
为了弥补巨大的兵力损失,俄罗斯在正常征兵、部分动员外,还动员囚徒兵以及用较好待遇征召偏远地区的志愿者参战。
乌军则将强制动员的年龄从27岁降低到了25岁,最近又启动了以较好待遇征召18岁到24岁年轻兵员的计划;当然,乌军这边也在动员囚徒兵参战。
此外,俄乌两国均有外籍兵员参战,不过相较于其本国军人的动员量,这些外籍兵员的数量占比并不高;但因为其外籍的身份,所以有时候更具新闻报道价值,所以在一些战情报道中不乏看到此类新闻。
当然,具体到战场之上的话,无人机和炮弹并不会因为它打击的目标是什么类别的兵员就会手软,突击队员会阵亡、填线兵也会阵亡、蹲在地下室内可能阵亡,后方开炮也可能阵亡。
距离接触线比较远的阵亡,一般来说战友还是会尽量将其遗体后送的,弃尸不管是非常影响士气,也有违人道精神。
但在接触线附近的交战,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因为进攻方在这一过程中容易阵亡于路途中,而这段冲击路程是防守方无人机、炮弹的关注重点,想要成功回收阵亡者遗体比较困难。
这类的遗体回收通常只能是把战线推进过去后,才可从容打扫战场,收殓己方阵亡者遗体。
如果战线被反推回去了,那么己方便不具备回收战友遗体的可能。
而对于防守方来说,如果战线能够守住,那么出现阵亡的话基本可以后送;但如果阵地失守,溃军往往会轻装后撤,不仅重武器带不走,战友遗体自然也难以一起带着撤退。
这样的话,这些阵亡者遗体就会由对方军队来收殓。
俄乌两军目前虽然打得火热,但在交换俘虏以及阵亡者遗体方面,还是有接触的;当然,这种接触并非是直接的,而是由中东国家阿联酋居中协调。
在俘虏方面,两军的交换原则基本是1比1;但在阵亡者遗体交换方面的比例,则极为悬殊。
自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的五个月期间,俄乌两军进行了6次阵亡者遗体交换,其具体情况分别为:
A:2024年11月8日,乌军用37具俄军阵亡者遗体,交换563具本军阵亡者遗体;
B:2024年11月29日,乌军用48具俄军阵亡者遗体,交换502具本军阵亡者遗体;
C:2024年12月20日,乌军用42具俄军阵亡者遗体,交换503具本军阵亡者遗体;
D:2025年1月24日,乌军用49具俄军阵亡者遗体,交换757具本军阵亡者遗体;
E:2025年2月14日,乌军用45具俄军阵亡者遗体,交换757具本军阵亡者遗体;
F:2025年3月28日,乌军用43具俄方死亡者遗体(据俄方称其中包含8具平民死者),交换909具本军阵亡者遗体。
以上总数相加,乌军在上述六次交换活动中,只能拿出俄方264具阵亡者遗体来,其中可能还包含少量平民。而俄军能够拿出来交换的乌军阵亡者遗体,则达到了3991具。
两者之间的比例,达到了1比15.1。
这一数据当然不可能是俄乌两军真实的阵亡比,毕竟俄军现在可以预估的死亡数为10余万人,乌军不可能阵亡两百万人。
但它显然能够反映双方对战场的控制程度,即俄军总体上是推进方,而且更能控制战场,不仅能在战后收殓本军的阵亡者,也回收了一部分乌军阵亡者的遗体。
而乌军因为总体是后退的一方,所以会遗弃大量的己方阵亡者遗体,而绝少能控制俄方的阵亡者遗体。
所以这就造成了乌军只能拿出大约半个营的俄军阵亡者遗体,后者却能拿出一个满编旅规模的乌军阵亡者遗体来交换。
而且我们需要说明的是,遗体交换只是涉及到搜集到的部分;在激烈的战场上,还有很多遗体被炮弹、导弹炸碎,或者遗弃后未能被及时发现并回收,这样就会成为战场上的失踪者。
俄乌两军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失踪者,由于乌军不能控制战线,所以这方面的数量恐怕会更多些,关于这些战争损失的细节,我们也需注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