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3年,经过系统性汇总和整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了《毛泽东军事文集》



这部作品共计收录了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亲自起草的九百封电报,展现了一代伟人的思想历程,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

然而,通览全书后不少人都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天的时间里,四大野战军分别累计收到超过200封来自毛主席的电报,而其他作战单位也多少陆续收到过主席的指示。

开国将帅中,林彪粟裕这两位战神无疑是主席最为关注的对象,双方的联系几乎从未断绝。

可是唯独徐向前元帅是个例外,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主席发给徐向前的电报寥寥无几,有的也多为问候与关怀,几乎没有给过他明确的任务指示。



徐向前

当时的徐帅可没有退居二线,而是正在山西境内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按理,毛主席也应当“一视同仁”,不会真就把徐帅给遗忘殆尽。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出现如此“反常”的情况呢?

蒋介石的漠视

徐向前于1901年11月8人日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家中贫苦不堪。

徐向前早年为了能够学习文化知识吃了不少苦头,他给地主放过牛,也在杂货店干过童工,攒下的钱全部用来投资学习,因而打小他就是村里的“文化人”。

1921年,徐向前从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毕业,分配回老家当小学教员。

后来,他因在学校里宣扬进步思想,从而引起反动势力的注意,所以学校害怕被牵连,很快就将他辞退。

虽然失去了收入,可是徐向前并不气馁,他随即告别家乡踏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毅然加入了北伐军。

1924年对于徐向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因为就在这一年,黄埔军校开始招生。



徐向前

徐向前一鸣惊人,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

不过,性格沉默内敛的徐向前根本没有引起校长蒋介石的关注,蒋介石对他的评价一度停留在“庸才”的层面上。

但日后,蒋介石就会在日记中为自己的这个误判叫苦不迭。

1927年,徐向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但光芒万丈的革命大道。

抗日战争期间,徐向前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与日军苦战不退,并一手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

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徐向前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

随着解放战争拉开序幕,我党一众高级将领奔赴各自的战区,由守转攻逐步对蒋介石反革命集团予以致命反击。

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在后方居中调度、运筹帷幄,以电报的形式操控全国战局,与前线将领密切沟通,从战略战术等宏观层面给予各军区、各兵团以军事建议和明确指示。



可是,遍寻史料我们却惊讶地发现,毛主席与徐向前之间的电报往来只有寥寥几封,且都是“你打太原不要太早,怕惊动傅作义西逃”等轻松话题,并未有过深入的军事交流。

要知道,毛主席对林彪和粟裕等战将,几乎是披肝沥胆,往往将自己的考量和盘托出,以晓喻对方领会自己的战略意图。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唯独没有给徐向前任何的战役指导?

白手起家练兵有道

毛主席之所以没有给予徐帅战略战术层面的指导,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徐帅所承担的阶段性重任不一样。

对于统辖东北野战军的林彪和实际指挥华东野战军的粟裕而言,攻城拔寨、大力推进解放战争的进程、给予国民党军最大程度地杀伤,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而徐向前所要承担的重任则与林、粟二人有所区别。

曾有人表示毛主席之所以在解放战争期间没怎么给徐向前元帅发电报,主要是发给华北军区的电报都给了聂荣臻元帅,毕竟当时聂帅才是第一负责人,而徐帅是副职。



徐向前

显然这种说法是以偏概全,明显立不住脚。

翻看主席的九百多封电报,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毛主席甚至会跳过一级军区主官,直接发指示给二级军区的司令员。

邯郸战役期间,为防止胡宗南从石家庄增援邯郸,毛主席第一时间发电报给时任晋冀军区司令员赵尔陆,命他立即率6个团前去牵制作战。

无独有偶,陈赓纵队就经常收到毛主席的直接指示。

足见,毛主席的电报是根据战场态势而发布的,并不会考虑官阶大小、主次次序等这些无关战场局势的问题。

所以说,毛主席之所以没有过多给予徐向前军事上的建议,这主要与徐帅的工作性质密不可分。

徐帅身为大军区第一副司令,他有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这个任务关乎整个华北军区的全局——练兵



徐帅在就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时候,正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当口。

为了支援刘邓大军,华北军区的10个野战纵队直接抽调走了9个,可谓主力尽遣。

面对这种情况,徐帅上任后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要组建新军,从而为后续战斗积蓄足够的力量。

这里需要重点说明一个问题,练兵并不是简单地操练新兵,要知道支援刘邓大军的是整建制的部队,所以参谋、政委、直属机关等一并都被抽调走了。

因此徐帅的练兵不仅仅要培养战斗人员,同时还要从无到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机关班子,期间所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可想而知。

然而毛主席对此却倍感放心,原因也很简单,徐向前是黄埔一期毕业,基本功极其扎实。

无论是谈理论素养还是讲实战经验,徐帅都是军中数一数二的大佬。

因此,有徐帅坐镇太行山,毛主席自然可以放一百个心。

据当初的工作人员回忆,徐帅练兵的套路很多,新兵成长见效很快。

徐帅一到任就甩出三板斧:

其一重点训练部队攻坚能力,为日后与阎锡山打攻坚战做准备;

其二选拔培养机关参谋人员,搭建各级配套班子;

其三组织军区部队整编,增强凝聚力与战斗力。



这三招下去,原本“元气大伤”的华北军区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也可以想见主席在看到这些短时间内所取得的成绩后,自然不需要再对徐帅做过多的要求。

与敌周旋步步为营

如果你认为徐帅在解放战争期间只负责在后方练兵,那就大错特错了。

徐向前之所以能够跻身十大元帅的序列,凭借的不仅仅是资历和威望,同时也有着显赫的战功。

事实上,徐向前在山西任职期间可谓殚精竭虑,他既要训练部队,也要指挥战斗,几乎长期处在“边打边练”的状态中。

这一点就连林彪和粟裕二人,也对徐帅表示过崇高的敬意。

毕竟林彪身边有罗荣桓元帅为他解决后顾之忧,而张云逸大将也替粟裕把后勤工作料理得井井有条。

唯独徐向前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而徐向前在山西战场打出的第一个赫赫战功,就是发动了著名的临汾攻坚战

临汾是晋南重镇,它西靠汾河天险,东临同蒲铁路,北面、南面均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易守难攻。

临汾的城墙地基厚达60米,且城内有胡宗南的中央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协同死守,总兵力约为3万人。



阎锡山

与此同时,这3万精锐还配备有590门火炮,可谓兵强马壮。

难怪临汾守城总指挥、阎锡山的心腹梁培璜叫嚣道:

“别说是徐向前的那点部队了,就算把整个华北的共军主力拉过来,也奈何不了我!”

很可惜,趾高气扬的梁培璜犯了和老蒋一样的错误——低估了徐向前。

徐帅点齐兵马,带着10万新兵前来攻打重镇临汾。

1948年初,徐帅的十万大军就把临汾围了个水泄不通。

然而此时的梁培璜却丝毫不慌,他手握的是3万精锐,配备的是优势火炮,而徐帅的新兵在他眼中就如同惊弓之鸟。

对此毛主席其实也心里没底,毕竟徐帅的部队在常人眼中战斗力与民兵几乎无异,想要攻下铜墙铁壁一般的临汾谈何容易。

或许是担心毛主席有顾虑,徐向前在战前就主动向主席发去一封电报,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战略判断,认为此次攻城必能取得全胜。而事态的发展几乎与徐帅的战役设计如出一辙。

徐帅并没有采取正面强攻的打法,这样做无异于把部队拉出来给梁培璜当活靶子打。

徐帅在围城阶段不断关注城内的变化,很快就把握住了关键战机。

原来,据可靠线报显示:胡宗南准备把守城的30旅紧急空运到西北支援战场



于是徐向前瞅准时机,在敌机把30旅旅长尹瀛舟运走,但部队尚未开拔之际对机场发起猛烈进攻,八纵很快夺取机场。

此时,由于旅长不在,30旅群龙无首,晋绥军出身的梁培璜也指挥不动胡宗南的部队,就这样临汾开始乱成一锅粥。

还没等徐向前发力,国民党中央军和晋绥军之间的矛盾就被徐向前顺利地挑了起来,双方果断各自为战。

徐向前则根据战场态势,以有限兵力一边阻援一边拱火,最终顺利夺取临汾。

徐向前以新兵拿下敌人重点布防的重镇临汾,令毛主席和蒋介石都大吃一惊。

阎锡山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刘伯承率主力回来助战了,否则徐向前的“杂牌军”怎么可能攻下临汾?



毛主席对徐向前的表现赞不绝口,也就放心他在前线自由发挥,电报自然也就不必往来。

令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此后徐帅还会有更加出彩的战绩来给主席送惊喜。

晋中战果出人意料

临汾战役结束后,徐向前立即召开军事会议,总结战斗经验。

自此,人民解放军面对阎锡山采取的龟缩守城战术有了相应的攻坚手段,如:炮击、穴地、堑壕等。

这些经验都是徐向前元帅留给军队的宝贵财富,也为日后林彪、粟裕等将领指挥部队开展大城市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不得不提的是,临汾战役的胜利在特殊的历史节点下其实还起到了一个关键点作用。

战役胜利后的两周,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在攻打郑洞国固守的长春时遭遇失利,林彪开始动摇攻城作战的决心。

就在这时,毛主席一封500字的电报发到了东北野战军的指挥部,核心思想就是用临汾战役的经验来激励东北野战军。



毕竟临汾战役是解放军战史上首次取得大城市攻坚战的胜利,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临汾战役结束后,徐向前迅速扫清了晋南地区的残敌,并计划趁热打铁,提出发动晋中战役。

而党中央考虑到徐向前的部队刚刚经历一次大型战役、且都是新兵,因此毛主席并没有给他下达明确的作战任务。

可徐向前的后续表现,令党中央为之一振。

晋中战役发动之前,阎锡山在晋中地区部署了13万大军,其中配备重火力武器,而我军的纸面实力仍旧处在劣势。徐向前却在给党中央的电报中表示,自己至少可以歼灭阎锡山4-6个师。

对此毛主席再次沉默不语,显然毛主席对徐向前的决心持谨慎态度。

徐向前之所以有如此决心,自然早就有了克敌制胜的方案,他采取了诱敌之计,即分散兵力以示弱,引诱阎锡山的部队出城野战,从而在局部战场形成优势兵力,进而实现把敌人各个击破、围而歼之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这一招十分奏效,晋绥军第34师师长高倬之、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暨晋省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相继摆在了徐向前的手里,最终徐向前谋划并指挥的晋中战役大获全胜,共计歼敌9个师十万余人,战果远远超过战前的估计。

捷报传到延安西柏坡,毛主席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同样,蒋介石也彻底被他这个曾经低估的学生打得怀疑人生,不得不在日记中痛骂自己错失良将。

至此,徐向前的军事能力得到了敌我双方的公认,原本毛主席并没有过多指望的山西战场,被徐向前硬生生打成了典型案例,这样的成就自然无须再让毛主席过多操心。

毕竟此时三大战役已经迫在眉睫,毛主席的精力全都放在了林彪和粟裕的身上。

因此,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没有给徐向前下达指示,非但不是主席轻视徐向前,反而是毛主席对他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高度的肯定。



徐向前也用自己的战果作出了最佳的回应,徐向前同志无愧于十大元帅的威名,无愧于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①姚有志:《十大元帅·徐向前元帅》,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

②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解放战争图文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