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11月25日,这个日子将会成为毛主席乃至整个新中国永远的痛楚。

彼时朝鲜战场战事正酣,美军占据制空权对志愿军大后方时常展开大规模无差别轰炸,就连彭德怀总司令所在的指挥部亦不能幸免。

据时任彭老总机要秘书的杨凤安回忆称,当天上午11时许,志愿军司令部所在的大榆洞遭到4架美机的轰炸,共计有百八十个凝固汽油弹被密集投放,随着烈焰升腾,仅仅50平米的作战室小木屋瞬间被火海所吞没。

虽然彭德怀总司令已经安全转移,但是此时作战室里仍有两名参谋人员未能及时撤离,最终二人葬身火海,壮烈牺牲。



当火焰熄灭,人们最终在灰烬中找到两具已经被烈火烧得面目全非的遗体。

经过辨认,一具遗体的手腕上戴着苏联制手表,这是一年前张文秋送给这位“刘秘书”的新婚礼物。

这一刻,坚强的彭德怀总司令,也不免落下痛心的泪水来。因为牺牲的这位“刘秘书”不是别人,而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主席长子毛岸英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长子,杨开慧烈士的儿子,也是主席子女中最得主席期许的孩子。

作为一代伟人和人民领袖的后代,毛岸英短暂的一生从没有享受到多少主席带来的特殊待遇,反而却历经苦难。

毛岸英于1922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自幼跟随主席的脚步往返于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主席南下湘赣边界准备领导秋收起义,毛岸英则跟随母亲杨开慧隐蔽在老家长沙县东乡板仓一带。

可惜的是,由于叛徒出卖行踪,杨开慧于1930年被捕入狱,年仅8岁的毛岸英和两个弟弟随母亲一同被湖南军阀何键关押在长沙市司禁湾陆军监狱内。

一个月后,誓死不愿背叛革命的杨开慧在长沙郊外识字岭英勇就义,毛岸英自此永远失去了母亲。

好在组织及时将毛岸英兄弟三人救了出来,并转移到上海。

可惜的是,随着顾顺章叛变革命,上海的地下党组织被国民党反动派连根拔起,就这样毛岸英兄弟三人最终只能露宿街头。

期间,毛岸英作为大哥,尽全力保护两个弟弟的安危,可惜兄弟三人毕竟年龄尚小,最终二弟毛岸青头部被军警袭击落下终身残疾,三弟毛岸龙病逝,这也成为毛岸英一生的痛。

1936年,在党的关怀和东北军将领李杜将军的帮助下,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被送往苏联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



期间毛岸英展现出高效的学习能力和杰出的领导天赋。他在零基础的情况下很快掌握了俄语,并展现出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的气质。

入学不久,毛岸英就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长,三年后担任共青团支部书记。

二战爆发后,苏联的局势变得紧张起来。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国际儿童院的学习被迫中断,一些低龄段的学生,如主席的女儿李敏、朱老总的女儿朱敏等从莫斯科被转移到加盟共和国避难。

但此时刚刚成年的毛岸英却坚持留下来参加苏联卫国战争。

事实上当初苏联政府与中国政府之间签订过一项留学生协议,即一旦苏联遭遇战事,中国留学生无须在苏联境内服兵役,以切实保障中国留学生的生命安全。

然而,毛岸英却一再坚持参战,他的决心也打动了毛主席和斯大林,最终毛岸英进入军事学院深造,两年后被授予中尉军衔



完成学业后毛岸英曾短暂回国,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岸英此次回国在延安并没有停留太多的时间,很快他又返回苏联进入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学成后毛岸英立即随坦克连开赴战场。

毛岸英相继参加了苏联红军进攻白俄罗斯、波兰和捷克的战斗。

1946年1月,毛岸英收到来自祖国的召唤,于是向斯大林辞行。

看到朝气蓬勃的毛岸英,斯大林表示对毛主席能够拥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儿子感到无比羡慕。

临别前,斯大林解下自己的配枪,郑重地交给毛岸英,希望他能够回国帮助中国共产党取得国内革命的最终胜利。

毛岸英十分珍视这件礼物,直到牺牲时,这把配枪都一直跟随着他。

朝鲜战场以身许国

随着毛岸英乘坐的飞机抵达延安,毛主席亲自到机场迎接孩子的归来。

据当时主席身边工作的一些老同志回忆,自从毛岸英回来,主席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明显好了很多,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显然毛岸英的回归给予了主席巨大的精神安慰。



不过,主席并没有因此而溺爱毛岸英,仅仅在与毛岸英吃过两顿饭后,主席就要求毛岸英和普通战士一样去机关食堂吃大锅饭,以此来表明毛主席不搞特殊化。

几天后,当主席看到毛岸英还保留着苏联生活时的一些习惯,如喜欢穿西装和皮鞋时,主席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他找了个机会对毛岸英进行了一番严厉地训斥,告诫他一定要“入乡随俗”。

随后,主席安排毛岸英到延安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家中学习如何种地,称这是给毛岸英准备的“劳动大学”。

为了达到效果,毛主席还特地关照过吴满有,必须让毛岸英自己动手完成任务,不许偷工减料。

一段时间后,当主席看到毛岸英晒得皮肤黝黑、手掌上磨出血泡、长出老茧时,他欣慰地笑了,表示:“这些老茧就是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毛岸英在主席身边的几年间,不是劳动就是参加基层土改工作,虽然这令他吃了不少苦头,但确确实实锻炼了他的意志力和行动力。

新中国成立的当月,毛主席好事成双,毛岸英与革命老人张文秋的长女刘思齐喜结连理。



张文秋送给毛岸英一只苏联制手表作为贺礼,主席则送了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二人在北京只是简单地举办了一场仪式,邀请了几位至亲参加婚礼,毛岸英低调操办婚礼的行事作风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

1950年春,毛岸英作为李克农的俄文翻译,随团出使苏联,斯大林对毛岸英近些年的成长再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主席不断给毛岸英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就是想要尽可能激发他的潜能,将他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就在毛岸英新婚不到一年,朝鲜战争爆发。

毛主席考虑到“唇亡齿寒”的道理,最终力排众议,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议。

毛岸英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找到主席,请求跟随先头部队入朝参战。

众人纷纷劝他不要冒险,毕竟这一次的敌人是美国,而且志愿军没有任何海空支援,战局异常凶险。

面对这种情况,主席懂得毛岸英的心情,他公开支持毛岸英的决定,掷地有声地反驳道:

“我的儿子不去,那让谁的儿子去?”

就这样,毛岸英化名“刘秘书”,踏上了前往朝鲜的漫漫征途。



临别前,毛岸英与新婚妻子刘思齐依依惜别,毛岸英留下三个嘱托:

其一,努力完成学业;
其二,替自己照顾好父亲的身体;
其三,照顾好弟弟毛岸青。

谁曾料想,毛岸英与刘思齐的这一别,竟成为了永别。

毛岸英抵达朝鲜后直奔位于大榆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一直担任彭总的机要秘书和俄文翻译。

整个司令部内除了彭老总、洪学智等几名高级将领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刘秘书”的真实身份。

毛岸英为人热忱,工作严谨,所有人都十分喜欢、钦佩这位沉稳干练的年轻人。

然而,仅仅在入朝参战一个月零三天,毛岸英却遭遇不测,壮烈牺牲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之上。

一封电报揭秘细节

1950年11月25日上午9时,位于大榆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收到一条紧急军情:

敌机不久后将来轰炸大榆洞。

接到消息的彭总立即镇定自若地指挥司令部有序转移至防空洞进行隐蔽。



由于美军战机尚未靠近,所以大家有充分的时间将司令部内的机密文件进行分装整理和有序转移。

两小时后,天空中隐约传来“嗡嗡”声,很快声音越来越响,大家伙儿立即意识到这是美军战机引擎发出的轰鸣声。

说时迟那时快,四架战斗机朝着大榆洞一带密集投放了近百枚凝固汽油弹,霎时间整个地面建筑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警卫员掩护着彭总安全转移到了防空洞里。然而,轰炸停止后,警卫员却急急忙忙报告了一个惊天噩耗:

“有两名参谋人员在轰炸中失踪了。”

彭总闻讯大惊,立即询问失踪的是谁。

结果彭总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的回答:

“刘秘书和高秘书。”

彭总心头一震,刘秘书就是毛岸英。

随着大火熄灭,彭总立即组织人员到废墟中进行搜救,果然众人从里头找到了两具遗体。

经过仔细辨认,其中一人的手腕上残留着苏联制手表,牺牲时身边还掉落着一把特别的手枪。

彭总顿时泪如雨下,毛岸英同志牺牲无疑!

后来据亲历者回忆,毛岸英当时其实早就已经提前跑出来了,但是就在往防空洞转移的间隙,毛岸英却突然转身返回去了。



由于事态紧急,毛岸英并没有说明自己返回司令部的目的,据推测应该是去拿作战地图或者是遗漏的机要文件。

可是就在毛岸英进入作战室的同时,一枚燃烧弹准确命中司令部,毛岸英就此壮烈牺牲,时年28岁。

据彭老总警卫员丁朝忠回忆,毛岸英同志牺牲后,彭总一下午没有说过一句话,整个人都沉浸在莫大的悲痛之中。

然而此时他不得不强忍悲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毛岸英牺牲的情况尽早草拟成电文,送回国内报知中央军委和毛主席。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又一次巨大的精神折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彭总亲自拿起笔来,写下了114字的简短电文,简要介绍了事情的经过。

这份电报在经过70年的封存后,于2020年被解密出来。



北京方面,最先看到电文的是周恩来总理,总理看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顿时头晕目眩,一个踉跄坐在了椅子上。

考虑到此时主席身体抱恙,总理深知此事如果处理不好,会给毛主席带来巨大的打击。

因此周总理当机立断,选择对主席隐瞒了这条密电,直到一个多月后,总理才找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将此事告知毛主席。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李家冀回忆称:

“毛主席看到电报后一声不吭,他抓起一支香烟想要抽,可是明明火柴盒就在桌上,主席却用颤抖的手在口袋里掏了好一阵,泪水不住地在眼窝里打转,就是没有流下了。在场的人看着,那是揪心地疼啊!”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主席才缓缓开口说道:

“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岸英也是一名普通战士。不要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就把它当成一件大事。”

不久后,主席见到自己的老同学周世钊,面对周世钊的安慰,主席深深地叹息道:

“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自己还有儿子,上战场不派自己的儿子去,那派谁去呢?”

就这一句话令周世钊潸然泪下,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默默无言。

或许,就在毛主席批准毛岸英踏上朝鲜战场的那一刻起,他已经做好了这一份心理准备。

在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中,这样与亲人生离死别的沉痛回忆,还有很多很多次。

只不过这一次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想而知主席的内心有多么地悲痛。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员打扫主席的遗物时意外发现,在主席卧榻之下有一个盒子。



打开盒子后在场的人全都失声痛哭起来,里面放着一件毛岸英生前穿过的毛衣。

不难想象,晚年的主席尤其孤独,在无数个思念萦绕的夜里,主席一定是默默拿出毛岸英的遗物,将它捧在手心,细嗅儿子留下的最后一点念想,安抚一颗坚强而又柔软的心灵。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主席和毛岸英父子二人,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故事永远不会褪色,永远值得后人去缅怀和铭记。

参考文献:

1、杨大群:《毛岸英》,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

2、毛新宇:《我的伯父毛岸英》,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