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被抓走接近一个月后,局面迎来了转机。
近日多条消息曝光杜特尔特事件有反转,菲律宾政府开始让步了。
然而来自海牙的一条消息,却让外界又将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杜特尔特到底发出了什么口信,使得支持他的人士非常紧张?
马科斯以退为进,菲律宾军队突然转向,又释放了什么信号?
3月下旬到4月初,杜特尔特被捕事件有了惊人的反转。
首先是杜特尔特律师这边,在日前宣布已经掌握了“令人信服”的关键证据,他们有信心能阻止国际刑事法院审判杜特尔特。
杜特尔特的豪华律师团队一直在寻找机会为他脱罪,他们在3月中旬提出的“逮捕程序异议”问题已经获得了菲律宾国内的支持——
菲参议院认定抓捕行动没有总统授权,严重侵犯了杜特尔特本人的权利,是不合法的。
小马科斯这边也不敢承认,现在就看海牙方面怎么收场了。
当前律师团队掌握的新线索,可能还要比程序异议更有说服力。
然后是菲律宾国内,自从杜特尔特事件引发民众大规模示威,参议院也宣判“严重非法”之后,菲律宾政府的态度骤然改变——
声称“不会承认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还网开一面不执行对杜特尔特家族财产冻结令。
这说明小马科斯政府的“怕了”不止是说说而已,他们真的不敢在表面上揽下这件事。
毕竟追究起来,涉嫌逮捕前总统的负责人还有可能进入监狱,现在马科斯撇清关系是明智的选择。
事情到了能看到希望的时候,4日当天杜特尔特请自己女儿莎拉对外转告了一番话。
他表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不知道是否能被接受,但我希望全世界能听到这番话,我想回到菲律宾;希望诉讼程序能快速推进,因为我已经是一个80岁的老人了,随时都有可能死去”。
在莎拉转述这番话的同时,ICC已经将下次开庭日期定为9月之后,未来如果有审判程序的话,还有可能拖得更久。
杜特尔特说自己“随时可能会死去”的言论让国内示威者担忧,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如此表态。
有菲律宾国内媒体联想到杜特尔特的病情,自从3月中旬被抓捕之后,他在海牙的身体状况一度变得很差,还被曝光去住了院。
莎拉提及自己的父亲有糖尿病和严重的基础疾病,在海牙受到的照顾条件很差。
不过3月下旬她表示杜特尔特身体有好转,已经无大碍。
对于年事已高的杜特尔特来说,显然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的疾病,以及身体情况越来越差。
不过也有人担心,杜特尔特的言论是在对外释放“不安全感”的信号,如果审判程序太长的话,自己可能会被人暗害。
毕竟他的抓捕“不合法宣判”,已经让某些势力如坐针毡。
这并非是空穴来风,因为莎拉本人在去年就曾警告自己有遭到暗杀的风险。
还威胁如果自己被杀害的话,已经雇佣杀手追杀马科斯和议长等人,因此遭到了指控。
所以菲律宾的政治斗争远比外界想象的更加激烈,杜特尔特在万里之外的海牙,想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更加困难。
不过另一边,内忧外患的小马科斯政府已经走上了父亲的老路,现在找上了一个“强大后盾”撑腰,即美国作为后台。
在3月底美国防长赫格塞思的访问过程中,声称要以实力实现和平,美国和菲律宾并肩站在一起,阻止冲突,尤其是应对中国的行动中。
该表态让菲律宾国内“鹰”派欢呼,因为特朗普上台之后,菲律宾国内非常担忧被美国抛弃的结局。
考虑到特朗普对外是孤立主义路线,这次美军主动站队帮助小马科斯,无疑是解决了他们一个很大的政治担担忧。
民主党政府支持小马科斯,共和党政府也表态对其支持,马科斯的“后路”自然不用发愁了。
但美国的支持并非是没有条件的,据多家外媒报道,菲律宾军方最近开始干涉中国台湾的各种事务。
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表态称,4月份菲律宾联合军事演习大部分将在吕宋岛北部进行;
这里是菲律宾最靠近台湾的岛屿,且是“最容易遭到袭击的地区”,菲政府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之前菲律宾最新扩建的军事基地,其中有一个就在吕宋岛北部地区。
美国也表态未来会举办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猜测会在菲律宾北部地区展开。
3月下旬布劳纳还亲自前往印度,拉拢印度和韩国加入“squad”组织,煽动印度和菲律宾“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中国”。
但印度政府不为所动,韩国至今也没有回应。
不久后,菲律宾军方又以“保护侨民”为由,扬言如果大陆对台湾采取行动,那么菲律宾政府有可能介入台海冲突。
这是菲律宾军方首次旗帜鲜明表示可能干涉台湾问题。
从南海地区转向台海地区,主动触碰中国的红线原则,无疑会让中菲两国的关系陷入更大的危机。
事情到了这一步,菲律宾旗帜鲜明支持小马科斯政府,也不难看出他们为什么会排挤杜特尔特了。
马科斯上台后实施“三权重构”策略:通过立法限制副总统莎拉的权力,解除杜特尔特派系的官员职务,将国防部长等关键职位安插亲信。
2025年3月杜特尔特被捕事件,被视为马科斯阵营对杜氏家族的“终极清算”,整个过程中军方没有伸出援手,而是保持所谓的“中立”。
究其原因,过去几年美国通过《加强防务合作协议》(EDCA)向菲律宾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这才是将杜特尔特送往海牙的垫脚石。
现在杜特尔特发声想返回国内,恐怕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