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以“校企共筑、校建企驻、企建校助”为特征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山牧模式”,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宠物养护与驯导、宠物医疗技术、运动马驯养……这些专业的名称你未必熟悉,而它们所培养的人才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下的中国,随着宠物经济火热,马术运动升温,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国内多所高校开设了动物医学、宠物医疗等相关专业。在这些高校中,位于潍坊的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尤为引人注目。它是全国唯一以“畜牧兽医”冠名的高校,也是全国最大的畜牧业类人才培养基地。自1955年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14万多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了不可或缺的职教力量。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副社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桂云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郑立森
近日,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及经验,《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副社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桂云与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郑立森进行了对话。郑立森表示,建校7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服务“三农”宗旨,心无旁骛攻主业,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加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工作,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双高”建设成果丰硕
李桂云:2019年,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请介绍一下学校“双高”建设的主要成果。
郑立森:2019年,学校被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学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各项任务,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办学成效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广泛认可。其中,获国家级标志性成果276项,省级标志性成果378项。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据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调查显示,学校和专业群两个层面的在校学生、毕业生、教职工、用人单位及家长总体满意度均超过预设目标,学校办学成效获服务对象高度评价。
在专业群建设方面,学校立项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3个,建有国家级骨干专业8个、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8个,组建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3+2”专本贯通培养专业4个,拥有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全国高校教学名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鸢都学者、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70余人,专业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占比达90%以上。
李桂云:请介绍学校“双高”建设的经验做法。
郑立森:一是坚持顶格设计、健全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实现全员参与。二是坚持产业导向、优化布局,打造“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专业体系。三是坚持精准施策、分类培养,实施教师培育的“丰羽”“展翅”“腾飞”三大工程,全面落实“五个一”项目,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四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了以股份合作、要素融合、项目共建、双元育人为形式,以“校企共筑、校建企驻、企建校助”为内涵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山牧模式”。五是坚持科技赋能、东西协作,打造“百县千企万户服务工程”“科技服务万里行”等四大科技服务品牌,打造“平台+服务”的社会服务体系。六是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搭建“1123”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打造“职教出海”国际品牌。
打造“山牧模式”深化产教融合
李桂云: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难点。请问贵校如何克服产教融合中常见的“合而不深”问题,从而形成目前的“山牧模式”?
郑立森:“合而不深”是职业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我们学校前期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近40年举办校办产业的基础上,我们坚持立足畜牧业、融入畜牧业、服务畜牧业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农牧产业设置专业,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了以“校企共筑、校建企驻、企建校助”校企命运共同体为特征的“山牧模式”。
一是校企共筑,股份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成立全资资产运营公司,本着“不求完全拥有、但求充分利用”“参股不控股、参与不干预”的原则,与大型农牧企业山东亚太中慧集团有限公司、心仪(山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深入对接,以技术、资金、固定资产等方式入股,成立了9家股份制公司。股份制企业对外作为市场主体,独立开展生产经营;对内作为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服务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锻炼和科技创新。
二是校建企驻,共建高水平产业园区。学校负责不动产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企业投入生产设备、畜禽、流动资金,负责管理运营,自负盈亏;政府为示范园提供政策、土地、融资等支持。联合江苏益客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荷德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大型龙头企业,共同投资约9亿元,共建了理念、设备、品种、技术、管理“五个一流”的智慧农牧示范园。同时,依托示范园,打造集一流智慧农牧业样板、农牧循环种养一体化标杆、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训高地于一体的高水平校企合作平台。
三是企建校助,共建特色二级学院。以企业投入为主,学校投入为辅,校企分别投入人员、场地、设备等共建了10个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特色二级学院,资源原有产权隶属不变,校企共享使用权。校企依托二级学院,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了大批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了办学规模和育人质量同步提升。
李桂云:“山牧模式”取得了哪些成效?
郑立森:首先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共建生产性企业提供了大量生产性岗位,让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例如,学校与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益生农牧科技学院已培养学生近600人,95%的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并成长为技术骨干。
其次是服务产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学校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显著提升了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能力。目前,已建成2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国家级示范场、1个工信部智慧农牧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最后是产教融合生态初步形成。校企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而持久的产教融合生态,实现多元要素的高效聚合。学校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能力,入驻企业也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李桂云:据了解,贵校牵头组建一系列产教融合相关组织。请介绍一下相关进展和贵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郑立森: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学校牵头组建了全国农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现代畜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现代宠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潍坊市肉牛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产教联合体等一系列相关组织。
其中,现代畜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吸纳省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中高职院校、普通本科学校、科研机构等百余家单位,联合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共建共享国际水准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教师资源与实训资源,服务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已入选山东省第二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产教联合体是学校与潍坊国家农综区、山东亚太中慧集团有限公司、潍坊三农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牵头,并会同潍坊市教育、发改、工信、农业农村、北大农业创新研究院等政行校企多元主体,基于产业园区、服务园区产业共建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2023年10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联合体坚持多方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园区支撑、校企共办、实体运行、错位发展”的建设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造“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专业体系
李桂云:贵校已建成“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专业体系。请介绍下这一专业体系的内涵。
郑立森:“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专业体系,包括畜禽养殖、疫病防控、食品加工、食品质量检测、物流等多个环节,体现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畜牧产业链条。山东是全国畜牧大省,肉蛋奶总产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首位。如何服务好山东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我们办学的重要课题。多年来,学校坚持“做专、做精、做强、做大”的思路,紧紧围绕畜牧产业办专业,全力打造了“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主要体现为专业链从服务产中养殖为主,向上游产前扩展,向下游产后延伸,始终确保专业链与产业链高度契合。目前,学校全部28个专业都建在畜牧产业链上,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支撑,真正形成专业依产业而建、产业因专业而兴的互生共生格局。目前,山东省畜牧产业众多龙头企业近70%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50%左右县乡兽医站等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均来自我校,做到了“严守从牧场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李桂云:请介绍下这一专业体系的特点。
郑立森:一是产业导向、优化调整,打造“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专业体系。学校始终秉承服务“三农”办学宗旨,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长专业链。专业链从设置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向上游产前扩展——设置动物营养与饲料、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向下游产业延伸——设置食品智能加工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服务产中养殖业智能化发展——增设畜禽智能化养殖、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现建有服务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28个,建成“从牧场到餐桌”覆盖全产业链专业体系。
二是数智赋能、升级改造,培养满足现代农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借鉴OBE理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农牧业跨界融合,适应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的发展趋势,“信息技
术+”升级传统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系统设计,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数字化素养、数字化技术能力、数字化职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与现代农牧业岗位需求契合度。
李桂云:学校即将迎来建校70周年,请您谈谈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和愿景。
郑立森:70年弹指一挥间,学校始终围绕服务畜牧业一心一意做文章。在上级部门指导和行业企业支持下,学校取得了一定成绩。曾经的辉煌,对于学校来说,是荣誉与激励,更是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在新赛道中再创新高,是我们面临的巨大考验。下一步,学校将着眼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围绕“一体两翼五重点”和“五金”新基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找准突破口和增长点,推进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目标的第二轮“双高计划”建设,努力建设人才培养质量高、科研服务能力强的高水平高职学校,为现代农牧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整理/《在线学习》撰稿人 张冠华)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2024年1-2合月刊(总第1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