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对华言论再次铺天盖地地刷屏,他的表态开始显得有些“失控”,面对美方步步紧逼的遏制动作,中国方面以沉稳又精准的布局应对。

台岛的时事评论员郭正亮的一番讲话点明了其中的关键。



作者-甜 编辑-甜

特朗普从公开场合到社交媒体,他最近的一系列表态让人不禁怀疑他头脑是不是有点“发热”,什么“中国必须向美国支付经济赔偿”“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来说是一场灾难”等等,类似这样的言论贯穿始终,乍一看,这些表態似乎是他一贯的风格,依旧是那种炮筒子一般的直来直去。

但细细一琢磨,你会发现,他这番言论的基调从“咄咄逼人”变成了“抱怨哀叹”,甚至透着几分愤怒中夹杂的无力,他为什么会这样?当国家关系变成一场博弈时,如果你处于主动优势,通常表现得相对从容,然而,特朗普现在的“失态”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美国的对华政策。

尤其是他时代推行的那些对华关税战、科技封锁措施,仿佛并没有掀起他当初意料中的大浪,相反,中国并没有被打趴下,反而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开始了反制,这可能正是让特朗普心态“崩盘”的原因,中国的反制不是随便放个狠话那么简单,几个月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看似低调。



实则威力巨大的反击措施,从经济上的精准反击,到外交、科技领域的系统布局,几乎招招对症,每一步都踩在美国的痛点上,可以这么说,这不是硬碰硬的“意气式对抗”,而是深思熟虑、扎实有效的反击,让人不得不感慨,那句“以牙还牙”的哲学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说科技领域的突破,美国此前疯狂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包括半导体、通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试图彻底“扼杀”中国的科技崛起,但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这种放不开手脚的打压反而刺激了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中国芯片制造技术迅速迭代,突破了外界设下的技术封锁。

国产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直接突破了美国长期垄断的态势,一些外媒感叹,这是中国在压力面前“化压力为动力”的典型案例,与此同时,中国对依赖美国的贸易格局也进行了重新构造,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耐心稳健的方式逐渐实现。



例如加深和其他国家贸易合作,摆脱“单边依赖”,这里不得不提到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与多个国家达成的重要经济协议,这无疑让特朗普所谓的“关税敲打”乏力失效,成了一场“自娱自乐”的经济笑话,台岛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近日关于此事的解读获得了大量关注。

他的观点很尖锐,但听起来十分在理,他认为美国和中国在这个博弈中,一直在用截然不同的逻辑看待问题,而这种逻辑的错位正是导致特朗普“失控”的重要原因,郭正亮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美国从特朗普政府到现在的拜登政府,始终抱着一种“零和博弈”的老旧心态,看待对华竞争

从他们的视角来看,非胜即败,所以无论是关税战、制裁、军事围堵,他们的初衷都很明确,要在任何层面压制中国,但问题出在,这套“赢或输”的逻辑,恰恰忽视了当前大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全球化复杂性,他们不明白,仅仅依靠压制、孤立另一方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



尤其当对手的底牌足够多、内部韧性足够强时,郭正亮进一步补充,中国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并没有单纯迎接美国的“挑战”,也不是纯粹在那里辩论谁更强更聪明,而是坚持专注于自身内在问题的解决,从而通过巩固自己的基础能力反过来应对外部挑战。

这种对抗方式与其说是“硬的一招制敌”,更像是“和而不同、柔中带刚”,一旦理解它的精髓,你就会明白为何中国的反制总能起到关键效果,仔细想一想,中国的反击与美国对华政策实施之间的每个互动,何尝不是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都可能面对的现实难题。

资源、技术、市场,这些东西从来都不是某一国的专属,合作和共赢才是超越对抗的长久之道,但美国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反而试图让冷战那套老套路重现江湖,而这显然低估了对手的智慧和韧性,正如郭正亮所言,我们也许根本不需要在这场大言论潮中执着于谁输谁赢。



而应看到这种逻辑和思维结构本身的局限,中美,是两个大国,注定无法轻易绕开彼此,更不存在绝对的压制和绝对的屈服,中国用行动证明,唯有专注于自己的长远发展,不让任何外力轻易牵着鼻子走,才是塑造命运的真正主角,这一回合,中国的反制显然起到了效果。

让美国方面感受到了“天塌下来”的压力,连特朗普这种霸道惯了的性格都忍不住“失控”,必然显示局势已有变化,正因为此,接下来的一系列博弈可能比以往更加精彩和复杂,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不会在任何压力面前退缩。

美方曾试图通过强硬来占据上风的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何通过谈判与合作找到某种新的“相处之道”,也许是接下来两国需要面对的真正问题,而对于特朗普的“崩溃式”言论,我们无须过多纠结,只需安心看戏,继续在反制与发展中找到最适合中国的节奏,稳住,我们能赢!

参考信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