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也门胡塞武装军事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的声明像一颗深水炸弹,在国际舆论场激起千层浪——这支被美国定义为“地区叛乱组织”的武装力量,在美军持续三周的高强度空袭后,再次向红海的美国“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发射导弹和无人机,并宣称“成功阻止了美军对也门的空袭计划”。
而就在前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上高调炫耀一段“精准空袭胡塞武装集会现场”的视频,试图向世界证明“真正的痛苦尚未到来”。讽刺的是,这场耗资近10亿美元、出动双航母和B-2隐形轰炸机的“杀鸡儆猴”行动,非但没能让胡塞武装屈服,反而让美军在中东的窘迫暴露无遗。
美国与胡塞武装的这场较量,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3月15日,美军以“保卫红海航运安全”为由发动首轮空袭,白宫宣称“消灭了多名胡塞武装高层”,五角大楼更是将行动渲染为“外科手术式打击”。然而仅仅三天后,胡塞武装就用弹道导弹和无人机对“杜鲁门”号航母发起48小时内三次袭击,打得美军措手不及。
更令华盛顿难堪的是,这支被西方媒体描述为“拖鞋军”的武装力量,竟在4月2日宣称击落了第16架美军MQ-9“死神”无人机——这种单价高达3200万美元的尖端装备,如今成了胡塞武装战绩簿上的常客。
美军并非没有发力。为了彻底摧毁胡塞武装的军事能力,美国不仅将远在亚太的“卡尔·文森”号航母紧急调往中东,还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基地部署了6架B-2战略轰炸机,试图形成“钳形攻势”。但现实却像一记耳光:当“卡尔·文森”号还在奔赴红海途中时,“杜鲁门”号已在24小时内遭遇胡塞武装三次突袭;号称“全球打击”的B-2机群,至今未能阻止胡塞武装将射程2000公里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对准美军34个中东基地。
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对抗,逐渐演变成一场“大象追老鼠”的荒诞剧——美军每投下一枚价值百万美元的精确制导炸弹,胡塞武装就用成本不足十分之一的无人机和土制导弹还以颜色。
深究这场博弈的底层逻辑,美国的战略失误早已注定。胡塞武装的战斗力从来不在正面战场,而在其“打不死的小强”特质:他们的指挥结构高度分散,军事设施深藏地下,即便美军宣称“斩首”了导弹部队负责人、摧毁了无人机工厂,但源源不断的袭击证明,这支扎根也门山区的武装早已将“非对称作战”刻入基因。
更关键的是,胡塞武装背后若隐若现的伊朗身影,让这场局部冲突升级为代理人战争的缩影——从“霍拉姆沙赫尔”弹道导弹的燃料加注,到无人机技术的转移,德黑兰的地下军火库正在改写中东战争规则。
美国的困境还不止于此。当“杜鲁门”号和“卡尔·文森”号双航母齐聚红海时,西太平洋突然出现战略真空。原本在菲律宾海游弋的“卡尔·文森”号仓促转向,导致美军在台海方向的威慑力骤降,中国山东舰编队趁机在台岛以东划出锋利航迹,东部战区“海峡雷霆-2025A”演练更展现出火箭军与航母舰载机的火力协同。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部署,暴露出美国同时应对两场区域危机的力不从心——毕竟,2024年第一季度美军在中东的军费开支同比暴涨58%,而胡塞武装用每月不到1亿美元的消耗就让超级大国疲于奔命。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较量正在重塑国际社会对现代战争的认知。胡塞武装用行动证明,在无人机蜂群战术和区域拒止体系面前,航母战斗群不再是不可撼动的“海上堡垒”;而美国“不计成本”的军事霸权模式,反而成为拖累其战略机动的枷锁。当特朗普威胁“真正的痛苦尚未到来”时,胡塞武装发言人却嘲讽道:“我们习惯了在轰炸中生活,但美国人习惯在推特上生活”。这种意志力的较量,或许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正如也门民众在废墟上写下的标语:“你们有炸弹,但我们有时间。”
历史总是充满轮回。20年前,美国用“震慑行动”48小时投射3000枚精确制导炸弹击垮伊拉克;20年后,面对胡塞武装的三周空袭中,美军投弹量远超当年,却陷入越炸越反抗的怪圈。这场“打了个寂寞”的战争,不仅撕碎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预示着全球权力格局的深刻变迁——当霸权主义遇上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再锋利的矛也会在持久消耗中锈蚀。而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在逆境中把伤疤化作铠甲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