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特朗普不仅高调喊话,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敦促美国人民“撑住”,号召大家对中国商品“战到底”。
但一早醒来,美国国内的零售商店却纷纷告急,中国制造的商品仿佛一夜之间被卷空了!
作者-甜 编辑-甜
特朗普一贯以直白的语言和强硬的姿态著称,而这一次,他依然没让人失望,文中句句扎心,痛陈所谓“中国威胁”,要求人民不要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更不要对中国商品感到依赖,他强调,“这是美国的战斗,需要每一个人做出牺牲,”话里话外再一次拉高了对中美贸易关系的敌意温度。
这种“嘴炮式”的号召在特朗普的支持者中自然有一定市场,毕竟他从政以来的一大特质便是煽动情绪,然而,这次事情的发展却似乎完全脱离特朗普的掌控,没等他的这篇深夜文章发酵出任何实际行动,美国的消费者就用实际行动“反向打脸”,他们疯狂扫货,抢购中国制造。
大概是有人担心,中美关系紧张后,中国商品会成为稀缺品,也可能是特朗普的深夜发文刺激了民众的心理预期,结果,零售商们一早便迎来了一波抢购潮,沃尔玛、亚马逊、塔吉特等各大平台,中国制造的商品全线飘红,毛毯、厨具、电子产品、数码配件,什么热销抢什么!
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家举着购物篮奔跑的画面,这场仓促而混乱的“抢购大潮”无疑揭示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美国市场离不开中国商品,消费者不会因为一张“看似正义”的深夜宣言放弃实惠,低价、高性价比的“中国制造”确实是每一个普通美国家庭购物清单中的标配。
特朗普曾对“美国制造”寄予厚望,他的执政时期不止一次呼吁要发展本土制造业,以替代中国商品,用“脱钩”来换取“自主”,然而,当消费者清楚地抱着“中国制造就是划算”的理念去购物时,就不难看出这个愿景的挑战有多大。
试问,美国市场上真的有足够的“美国制造”商品去满足消费者需求吗?尤其是那些已经习惯了网购中一片“MADE IN CHINA”的群体,他们选择商品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要划算,毕竟,在通胀压得人透不过气的今天,便宜质量好的商品是普罗大众最实际的需求。
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美国市场会变得如何,暂且不说,但可以想象,那些超市的货架可能真的会空空如也,如果说特朗普深夜喊话想呼吁一种“政治觉醒”,那么现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的民众正在用另一种方式表态,无论国际关系紧张还是贸易战拉锯。
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钱包和生活品质,而这正是特朗普高喊“脱钩论”以来一直无法实现的尴尬现实,美国消费者聪明得很,明白自己手下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他们更愿意花得物有所值,“爱国算账”在某种程度上真的行不通,毕竟,普通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句话,政治可以炒作。
但市场才是真正的需求反映,这场抢购潮的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的依赖,也折射了其他更深刻的问题,例如,美国部分产业的空心化问题,过去数十年间,许多制造企业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中国凭借成本和效率优势,成为了全球最大工业供应链中心。
而这也意味着,美国要重启自己的制造业,需要耗费的时间、资金和人力成本,是无法短时间补上的,特朗普试图将问题简化为一场贸易战,认为只要通过关税威胁和政治施压,就能够让美国制造业重新崛起,但从目前看来,这无异于堵住消费者的钱包,效果适得其反。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这场呼吁并非完全与商业或经济挂钩,他将其上升到了更为激进的“国家对抗”层面,试图塑造中国制造成为一种“国家安全隐患”的形象,这种操作无疑非常有煽动性,但现实并不一定支持他的论调,对很多普通民众来说,“中国制造”更多代表的是一种实惠和质量。
而对于不少企业来说,它是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一部分,贸易战的伤害最终可能会反噬回美国自身,从消费者到企业,再到市场机制,美国的中产阶级、企业主和小老板,甚至整个经济体系都可能因这种全面脱钩而付出代价,深夜发文之后。
有关“中国商品禁令”的风声也重新在媒体间流传开来,但问题在于,这种“禁令”对实际消费真的有用吗?先不说能否真正贯彻到位,仅这场抢购潮就已经预示了一种趋势,市场有自己的逻辑,政治手腕再强,改变不了消费者的选择,如果美国真的严格限制中国商品的流通。
那么它可能面临的不仅是供应链断裂,还会带来一场价格冲击,而这种冲击,最终也都会落到每一个普通人肩上,从特朗普深夜喊话,看得出美国的政治分裂和社会撕裂已经到了何种地步,一边是激进主义者举起国家对抗的旗子,不惜一切希望与中国“分道扬镳”。
另一边是普通消费者端着购物篮,理性地选购实惠商品,最大限度满足生活需求,这背后,是深刻的阶级矛盾,也是对美国经济政策方向的一次拷问,贸易战不是一场嘴炮比赛,它连接着每一个人的真实生活,特朗普想要让美国成为“赢家”。
却忘了所有的胜算最终还是回到市场和民众手里,而消费者的选择是清晰无误的,特朗普深夜喊话,让所有人都重新思考美国经济和消费者心理之间的关系,这场战斗,没有枪林弹雨,却暗潮汹涌,折射了国际关系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深度关联。
可惜深夜发文轰轰烈烈,清晨的美国商场货架空空如也,至于特朗普能否如愿实现他高呼的“战到底”,恐怕结果早已经写在那些抢购的购物篮里,这场政治与市场的博弈,注定还有后续!
参考信源: